近日,小米汽车因旗下高性能车型 SU7 Ultra 的两项核心功能争议陷入舆论漩涡,几十名车主组建维权联盟,要求退订,部分车主已聘请律师拟发起集体诉讼。
这件事的导火索,源于小米对 “锁马力” 和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的处理引发用户强烈不满。
五一假期结束后,有小米SU7 Ultra 车主发现 OTA 更新后,车辆最大马力从宣传的 1548 匹被限制至约 900 匹,想解锁全马力,需在指定赛道(如浙赛)跑出官方要求圈速成绩。
有一些车主实测发现,即使专业车手也难以达到解锁条件,部分用户转向第三方 “代刷圈速”服务(单次收费 3800 元),有一些车主表示,小米的这一举动不仅未提前跟车主沟通,损害了车主的购车权益,也让行业衍生出了灰色产业链(代刷圈速服务)。
而且不仅如此,还有车主发现,小米SU7 Ultra选装价 4.2 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很可能与实际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
因为有博主实测显示,鼓风机测试下风道无气流通过,而且拆解对比后发现,这个盖子与普通版内部结构一致,仅减重 1.3 公斤。所以有车主质疑 “花 4 万买个塑料壳”。所以在二手市场,该部件被爆出价格已暴跌。
这两件事发生后,小米于深夜发布回应,给了车主两个承诺。
第一个承诺,就是暂停争议版本推送,承诺 4-8 周内推出新版本恢复全马力功能;正在开发 “分级释放” 模式,通过驾驶行为分析逐步解锁性能。
第二个承诺,就是承认宣传 “表达不够清晰”,提供未交付订单免费改配铝制机盖服务(限时 48 小时);对已提车用户赠送 2 万积分(价值 2000 元)。
但不少车主对补偿方案普遍不满。
因为有车主算了一笔账:改装碳纤维机盖仅购置税就超 2000 元,二手转卖贬值损失达数万元,2000 元补偿杯水车薪。更有车主指出,小米在声明中使用 “部分气流导出” 等模糊表述,仍未正面回应虚假宣传质疑。
所以这件事发生后,多名车主小米SU7 Ultra集体出镜维权,举着下载有小米SU7 UltraApp的手机,要求小米退车或 “退一赔三”:
可以看到,参与维权的车主已经达到几十人,这些人纷纷表示,“我要退订小米汽车”、“小米把用户当试验品,必须给个说法”。
小米汽车的这次事件的爆出,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小米营销神话的失灵。
而且此次事件,也暴露了智能电动车行业的3个深层矛盾:
① 参数宣传与实际体验脱节:SU7 Ultra 标榜 “纽北同款” 空气动力学设计,却忽视功能性与合理性验证,这是否折射出了互联网车企 “为设计牺牲功能” 的思维惯性?
② OTA 伦理边界模糊:车企通过远程更新限制性能却没有经过客户同意,这是否侵犯用户数字主权?
③ 高端化信任挑战:SU7 Ultra 用户 50% 以上都是首次购买 50 万以上车型的 “新贵”,这类人对参数敏感度极高。小米是否需学习传统豪华品牌(如保时捷)的用户权益尊重机制,以免“互联网思维”过度渗入汽车行业,导致营销与高端体验脱节?
小米此次危机,是智能电动车时代用户主权觉醒的缩影,这次事件能否顺利解决,或许将成为检验小米能否挽回用户信任的关键节点。
虽然此次小米车主多人维权在网络上引发剧烈震荡,但是也有网友发现,这些举着手机维权的车主,都是戴着口罩的。
对此,也有一些网友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此次这些维权的小米车主,都戴着口罩呢?
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