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伊始,小米汽车再次成为舆论焦点。SU7 Ultra车型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宣发争议与新版OTA限制马力的操作,连续陷入信任危机。尽管小米连夜撤回更新并两次致歉,但这场风波暴露出的产品定位矛盾与用户权益争议,仍值得行业深思。

在SU7 Ultra的选装列表中,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曾被宣传为“赛道级散热设计”。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发现,该部件不仅取消了前备箱功能,所谓的“增强散热”效果也未达预期。实测数据显示,在日常驾驶中,碳纤维盖与普通铝制盖的机舱温度差异不足2℃,风道设计更多是为了复刻原型车的激进造型。



对于小米SU7参数图片) Ultra 前挖孔机盖的功能和作用,小米汽车给出了官方说明,表示该部件具备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散热功能,对先前的表述模糊致歉。

这一争议的核心在于宣发策略的误导性。小米官方最初强调该部件“提升刹车散热效率15%”,但后续回应却称“散热是附加功能”,这种前后矛盾的表述引发用户强烈不满。



另外也给出来解决方案: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我们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已提车和在本次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截至5月10日23:59:59前)的锁单用户,我们将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

尽管官方强调碳纤维盖采用热压罐工艺,减重1.3kg且通过赛道验证,但多数车主仍认为,花4万余元仅换来外观升级,性价比严重失衡。

并且对于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些网友并不赞同,表示多花了4.2万元最后却是兑换了20000积分,而这20000积分只相当于2000元的购买力,并且只能在米家系列应用才能使用,变相的要求米粉们继续消费。



相比前舱盖争议,小米通过OTA限制马力的操作引发更激烈讨论。SU7 Ultra原本宣传的1548匹马力,在新版系统中被限制至900匹,用户需前往专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才能解锁全功率。

争议的关键在于用户权益与公共安全的冲突。从车主角度看,购车合同未提及“赛道考级”条款,小米单方面通过软件修改硬件性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知情权。部分车主甚至组建维权群,要求恢复原始性能或提供经济补偿。而支持方则认为,大马力车型在城市道路存在失控风险——自SU7 Ultra上市以来,已发生17起超速事故,3起造成人员伤亡。



当车企陷入“参数军备竞赛”时,往往忽视了技术落地的实际体验。例如,小米SU7 Ultra的1548匹马力虽在赛道表现亮眼,但日常驾驶中几乎无用武之地,反而成为安全隐患。更值得警惕的是,国内新能源车准入门槛与驾照培训体系严重滞后——驾校仍使用100马力左右的燃油车教学,而新手司机却能轻易购买千匹电车。



小米的应对措施暴露了用户沟通机制的缺陷。无论是前舱盖的功能定位模糊,还是马力限制的突然推送,都缺乏充分的用户调研与预案。反观特斯拉、保时捷等品牌,通过分级驾驶培训、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平衡性能与安全,为行业提供了参考。

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车企需要更敬畏市场规律,少一些“为创新而创新”的噱头,多一些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

正如小米官方在致歉信中所言:“任何涉及用户体验的重大更新,都必须建立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这场风波若能推动行业重新审视参数宣传的边界,完善大马力车型的安全标准,或许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发展”的转折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