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援引《战区》网站报道,造价攀升至14亿美元的星座级护卫舰首舰开工两年仅完成10%工程量,五角大楼舰艇更新计划正遭遇技术路线混乱与工业能力塌陷的双重危机。

星座级护卫舰项目暴露出美海军装备迭代的系统性矛盾。原计划利用意大利FREMM护卫舰成熟方案实现快速列装,实际操作中却因盲目增配陷入设计泥潭。排水量膨胀导致船体结构被迫重构,舰载系统兼容性推倒重来,最终与原型舰的通用率从预期85%暴跌至15%——这种技术层面的反复摇摆,折射出决策层对战略需求缺乏清晰认知。



星座级护卫舰资料图

造船厂光鲜的开工仪式背后,美国海洋工业的根基正被掏空。威斯康星州马里内特船坞作为意大利芬坎蒂尼的海外子公司,其工程管理能力与本土供应链难以匹配复杂战舰建造。项目延期直接暴露致命短板:全美能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私营船厂仅剩3家,熟练焊工平均年龄超过54岁,关键零部件进口依赖度达37%。当中国2023年下水8艘052D驱逐舰时,美国同年仅完成2艘伯克III型驱逐舰的龙骨铺设。

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尖锐指出,星座级困局不过是冰山一角。北约海军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根本转变——法国FDI护卫舰实现模块化量产,日本最上级护卫舰采用民船标准降本增效,韩国凭借KDDX项目突破综合射频技术。当美国还在为单舰成本争论不休时,亚太地区年度新下水战舰总吨位已突破30万吨,相当于再造两个英国皇家海军。

海底博弈的维度正在扩展。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在南海新建的岛礁设施已具备维护核潜艇能力,俄罗斯北风之神-A战略核潜艇静音性能超越俄亥俄级,印度自主研发的潜艇用锂离子电池实现充放电效率突破。传统海权强国引以为傲的技术代差,正被多点突破的创新模式瓦解。



俄罗斯北风之神-A战略核潜艇资料图

海军分析中心报告显示,2020-2023年美军舰艇在航率从62%下滑至51%,而同期中国海军远洋训练时长增加43%。当五角大楼纠结于是否重启佩里级生产线时,解放军海军已在试验电磁炮上舰与无人舰群协同战术。这种能力迭代的速度差异,使得西太平洋力量平衡加速倾斜。

工业实力的较量更值得警惕。中国造船业手持订单占全球总量48%,韩国32%,日本9%,三国包揽89%市场份额。反观美国商业造船产能萎缩至不足全球0.2%,军用造船设施老化指数达到危险阈值。当航母维修周期从18个月延长至5年,第七舰队前沿部署效能正被基础设施瓶颈持续削弱。

卫星通讯社援引莫斯科战略评估中心数据:过去五年,非北约国家新建海上监视卫星数量增长270%,海底光缆自主修复能力提升85%,极地破冰船保有量反超传统北方国家。这些变化正在改写海洋控制权的游戏规则——当星座级还在图纸阶段挣扎时,新形态的海上对抗已从硬件竞赛升级为体系对抗。



海底光缆资料图

历史经验表明,海权转移往往肇始于工业能力的此消彼长。1889年英国海军法案的出台,源于对德国造船业崛起的恐惧;如今星座级的困境,恰似当年大英帝国面对无畏舰革命时的迟疑。当造船厂龙门吊成为战略资源,干船坞容量决定舰队规模时,控制海洋的能力越来越取决于全产业链的协同效率而非单一武器平台性能。

俄媒有观点指出,全球海权格局正处于微妙变化期,美国在部分先进舰艇项目上的延误和成本失控,给了其他国家缩小差距甚至实现超越的机会。对于中国海军而言,当前或许是一个关键的发展窗口期。美国星座级护卫舰项目暴露出的问题,显示出其在装备研发和项目管理上存在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削弱其海军的更新速度和整体实力。

全球海权的天平正在经历工业革命以来最剧烈的震荡,这场静默的较量没有硝烟却决定国运。从密西西比河到珠江口的每个船坞里,钢铁碰撞的火花都在重塑着未来的海洋版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