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9日电 (记者董兆瑞)5月8日,在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的罗庄中路上,“植物标本文化界面”墙在责任规划师、社区居民、志愿者等的共同参与下正式亮相。在墙上的一个个“镜头”中,是居民们亲手制作的植物标本,为整片街区添彩不少。
据了解,罗庄片区是海淀区环境整治重点项目,位于地铁13号线西侧,紧邻京张遗址公园,周边以居住社区为主,此前,早晚高峰人流车流密集,电动车穿行频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突出。
为将罗庄片区打造为宜居街区,北太平庄街道以“锦罗万象,畅行街里”为主题,提取“罗庄”里坊制形式社区肌理,通过整治提升,解决了街区通行困难、公共空间功能不足等问题,还使每条道路各具特色,形成丰富多彩的宜居“万象”,惠及周边6个社区、约3.4万居民。
打造“植物标本文化界面”,是北太平庄街道在街巷更新中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的实践之一。记者看到,文化界面采用模块化设计,预制清水混凝土砌块精准匹配街区历史肌理,特别设计的摄像机镜头模块造型,既呼应辖区电影文化传统,又以镂空结构实现“开墙透绿”,显著提升街区生态品质。
“我们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搭建了‘街道统筹—专业团队支撑—居民共创’的三方协作平台。”北太平庄街道责任规划师赵新越说,“比如在‘镜头’模块布局阶段,团队带着设计模型走进社区,根据居民反馈调整模型大小,高度,还有标本在墙面的布设,也都是居民亲手安装——规划不仅是空间重塑,更是对社区关系的再编织。”
“‘锦罗万象’文化界面不仅是环境整治的成果,更是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这类活动,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比如这次活动的居民自制标本,就是社区记忆的实体化——街巷是大家的,它的美应该由居民亲手塑造。”北太平庄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宁说。
北太平庄街道罗庄东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表示:“这次更新彻底激活了背街小巷的‘边角料空间’。过去居民匆匆路过,现在常有人驻足辨认植物标本,甚至自发组织‘寻叶打卡’活动。一堵墙变成了社区教育的天然课堂,这才是共建共享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