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海淀区罗庄中路墙面“大变样”,变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为周边居民带来全新体验。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罗庄片区地处地铁13号线西侧,紧邻京张遗址公园,周边多为居住社区。改造前,早晚高峰时段人流、车流密集,电动车随意穿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问题严重。为改善这一状况,海淀区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以环境整治提升为契机,致力于打造“锦罗万象,畅行街里”的宜居街区,服务周边6个社区、约3.4万居民。
在罗庄片区环境整治项目中,多方协作、创新理念贯穿始终。北太平庄街道发挥海淀区责任规划师制度优势,搭建“共筑北太”平台。责任规划师赵新越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构建“街道统筹—专业团队支撑—居民共创”的三方协作平台。在“镜头”模块布局阶段,团队带着设计模型深入社区,根据居民反馈调整模型大小、高度,标本在墙面的布设也由居民亲手完成,让规划成为对社区关系的再编织。
高校合伙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思元将片区特色融入设计,从“电影文化”切入,用清水混凝土砌块模拟电影镜头,形成“动态叙事”的视觉语言。这些“镜头”不仅是装饰,内置灯光在夜间勾勒“锦罗万象”字样时,砖块间的植物标本随光影流转,让街道白天成为生态展廊,夜晚化身影院灯箱,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共生。同时,装裱环节采用可开合的亚克力板设计,方便居民未来自主更换标本,使这面墙成为持续生长的社区生态档案库。
此次改造激活了背街小巷的“边角料空间”,过去居民匆匆路过,如今常有人驻足辨认植物标本,甚至自发组织“寻叶打卡”活动,一堵墙成了社区教育的天然课堂。居民们也纷纷点赞。“以前觉得城市建设是政府的事,这次亲手将捡来的银杏叶封进墙里,感觉这条街成了自家客厅,自豪感油然而生。”居民李占琪说。
罗庄中路墙面的“变身”,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真正实现了共建共享,为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生动范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