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人民网长沙5月9日电 在刚落幕的郴州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一叶知春秋·绿茶冲泡中的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构建“技艺传承+文化浸润+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古色湖湘文化游》引入当前页面流行的响应式设计,在《HTML3+CSS5 网页设计》课程传承湖湘文化,厚植职业素养,培育 “精操作、具匠心、能创新”的新一代数字工匠……各教师团队结合职教特色、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展现了参赛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和突出成效。

“要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围绕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点与课程知识点的融合方法等领域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该校党委书记雷和平在点评总结时指出。

据悉,郴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湖南省“楚怡”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单位,注重以“五色文化”铸魂,以“五金体系”强基,构建“文化+”育人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里,我们不仅学习技术,更从711铀矿‘大国工匠’的故事里读懂责任。”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课堂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技术参数与文化案例。近年来,学校注重深挖本土“五色文化”富矿——红色革命文化、古色传统文化、绿色生态文化、银色工业文化、蓝色数智文化,将其转化为一个个教学案例,完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教学设计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现场导游》课程负责人将东江湖生态保护实践案例带进课堂,学生在模拟讲解中既锤炼技能,又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古建筑文化》课程结合板梁古村保护项目,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技艺的匠心;大数据专业以“蓝色数智文化”为纽带,将智慧城市案例融入编程教学,激发学生科技报国情怀。这种“文化+专业”的教学设计,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五色文化”让课堂“活”起来。

“实训基地就是微型‘文化生态圈’。”校企合作企业代表、湖南东江湖旅游集团负责人表示。学生在古村保护项目中展现的文化素养,在智能制造岗位中传承的工匠精神,正是企业最看重的“职业基因”。走进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半条被子”红色文化长廊与现代化工业机器人实训室相映成趣,古建筑保护实践课堂与大数据创新工坊比邻而设,这所湘南高职院校以文化重构专业内涵、课程体系、知识载体、实践平台,重塑教师能力,大力加强“新五金”建设,教学成果大幅增加。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旅游管理3个省级“双高”专业群在双高中期评估中获评省教育厅“良好”等级,建成23门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打造“文化学者+企业大师+思政名师”跨界师资团队,参与编写“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3部,开发37本特色教材,文化加持的“五金工程”为育人强基赋能。

该校探索“职教出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享教学资源,与肯尼亚旅游学院共建“中文+技能”培训项目,将湘南文化课程推向国际课堂。学校创新构建“契五度”评价体系,从企业需求适配度、资源支撑度、目标达成度、成效满意度到制度保障度,通过学校、督导、教师、学生、企业五方联动,动态优化育人策略,以“五度评价”促育人提质增效。

从湘南热土走向职教前沿,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用生动实践证明,当文化基因深植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便有了更厚重的底色与更持久的生命力。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创新突围,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陈芳 李丽君 廖广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