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大作家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是因为他们都有鸿篇巨制的经典,不然就不可能赢得人心。大文豪、大作家都有大作品,这毫无疑问。然而,大作家的大作品是怎么来的呢?没有一位大作家不是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地写出卷帙浩繁的卓著鸿篇的,也没有一位大作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垒起伟岸高峰的。换句话说,他们也是常人、凡人,只是靠着一颗坚韧之心,字无巨细,一视同仁,以不间断的思考和不间断的写作成就了超凡创造。这样说来,所有超拔的大作家,都有一个踏踏实实、积少成多的写作历程与创作品格。
不过,我马上要说到“大作家的小作文”了,包括小品文、小散文、小杂文、小随笔、小特写、小体会等一应的“小作文”。说到“小”,我就会想到“大”,我觉得“大”就是“小”,“小”有时候又是“大”。一位作家作品的质地如何,其实并不需要从头看到尾,读上几章就足够了。为什么?那几章文字的成色、叙述的含量、结构的布设,就暴露了一个作家的全部。就像拿着放大镜看小腻虫,细枝末节全活着的,当然是好文字;若是一塌糊涂,没有动静,不见条纹,那还有什么读头呢?
《鲁迅全集》
大作家是不一样的,他们遇到报纸、杂志的约稿,沉心一思,计上心来,信笔涂写,千八百字、两三千字,完全是计划之外的一种信手拈来。谁敢说这样写出来的文字,不是大作家日有所想、夜有所梦的精神闪耀呢?表面上看去,好像与其写的大部头没有关系,然而那情思的寄寓与思想的寄托,谁敢肯定不是其大作品中人物之一斑呢?大作家的小作文,没准儿里面有大思想、大情怀、大志向、大魂灵呢?
大作家在写大部头的间隙,在应付、应酬日常生活与俗事俗物与俗人之际,难免会有一些杂思杂念,难免会信手写些七零八碎的小文字,随手记一点小杂感、小念头,积厘垒寸,堆土成山,少的攒上十几万字,多的积上几十万、上百万字,也是大有可能的吧?少年时代,我读钱松喦先生的《砚边点滴》,就觉得非常简约精准,字少义多,没有废话,全是干货。他谈国画创作,没有要做文章的架势,都是切身体会、信笔记之。为便于阅读,他列成条块,归类排列,心上点滴,录以自娱,取名“砚边点滴”,我猜也是无以名状的结果,然这“无以名状”的文字,后来竟成了画家们的经典。
钱松喦先生的《砚边点滴》
作家都是有心人,我私下忖度:大约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作家、诗人、艺术家,都有可能记下一些这样的“小作文”。大先生孙犁有过一册《尺泽集》,里面全是几百字的小文章;散文家秦牧出过一本《艺海拾贝》,里面也都是千八百字的小文章,街头巷尾的闲杂事儿、日常生活的针头线脑儿,全让他的一颗艺心串了起来,像在海边捡拾贝壳那样,盛到了他的著述中。孙犁、秦牧都是散文大家,他们不嫌小、不怕短的用心之处,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孙犁先生出了文集,我立刻买来研读,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小文章,长的也不过几千字,然篇篇见精神,都是至情至性至真的好文章。他独孤求短,字字珠玑,一生言之有物,不说废话,他的那些小短文汇成的文集,在我看来,每一本都不比他的长篇小说弱。一如他的短篇集《白洋淀纪事》,内里最短的小说就三五百字,但美学价值堪比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可以说,在孙犁先生的文学观里,从来就没有长长短短的分别。我的好友伍立杨曾写文章说,他“决计一生要住在一流的文字里”,那是一个多么高雅纯洁的理想啊!令我心向往之,慕之,追之。
于读者来说,读短文章的好处就是读得快,节约时间,节约精力。但我还有一个想法,恐怕不说还真不一定人人都明白——你要了解一位大作家,当然要去读他的大部头,但是读大部头需要时间,而你又没有大块时间,怎么办呢?我的经验就是去读他的小作文。有时间可以坐下来看几篇大作家的小作文,哪怕用十几分钟、二十分钟的零碎空闲看上一两篇,也能真实地“感知”作家。
孙犁先生为《孙犁文集》作的序
正是基于如上认识,2024年12月的一次聚会上,我在好友张志方的引介下,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叶峰先生一拍即合,策划了“大作家的小作文”丛书。所有的作者,都是国际文学大奖(如国际安徒生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的获奖作家。现在,丛书的第1辑即将面世,书名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题写,收入了曹文轩《另一种造屋》、陈彦《我的西安》、周大新《曹操的头颅》、徐则臣《风吹一生》、徐刚《当时人物在》等著名作家的“小作文”。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我的内心充满了蓬勃的期待!期待读者们检验第1辑所收录的这11位作家的小作文是不是11个文学世界、11片文学海洋,是不是可以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片星辰大海?
原标题:《独孤求短,字字珠玑》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为资料
来源:作者:王久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