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本著作,还有译本、创作手稿、书法和绘画小品,和巴金等前辈以及同仁作家的合影照片,墙上的、架子上的、柜子里的,满满开本不一厚薄相异出版年代不同的书……展厅从窄廊而入,慢慢扩展,低首见书,抬眼见书画,还有诗歌手稿上的线描小图,布置得左右回旋,曲折有致,恰得文学世界徐徐展开之韵。

文|龚静

所谓伊人 文心之美


▲ 赵丽宏的文学世界正在展览中

2025年4月22日下午的静安区档案馆,“赵丽宏的文学世界——暨第30个世界读书日静安名人档案捐赠仪式”开幕式刚结束,一众嘉宾有的和赵老师合影,有的已经上楼看展了。待我电梯上去,碰到一些熟悉的同仁师友,边看边聊,转头看到赵老师也上楼来,大家纷纷在他的书画作品前合影留念,纷纷感叹眼前展览的丰富。

341本著作,还有译本、创作手稿、书法和绘画小品,和如巴金等前辈以及同仁作家的合影照片,墙上的、架子上的、柜子里的,满满开本不一厚薄相异出版年代不同的书,有赵老师各个时期的诗集、散文集、作品选集、文集等,当然各种译本也展列其中。有的书看到过,也曾有幸得到过赵老师的惠赠,有的是此次初见。展厅从窄廊而入,慢慢扩展,低首见书,抬眼见书画,还有诗歌手稿上的线描小图,布置得左右回旋,曲折有致,恰得文学世界徐徐展开之韵。









▲ 施丹妮 摄

我在架子上看到两本48迷你开本非常薄的书,比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五角丛书”还要袖珍。细看,还真属于一套“袖珍情思册”,散文诗文体,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版,一本书名为《对妻子的倾诉》,一本为《银舟远翔——对新婚的祝福》。呀,这么情深告白的书名。赵老师的温和敦厚在朋友圈中是公认的,但这两本他年轻时候写的书,也许恰好印证了其内核的激情澎湃,已然至今。这激情是爱情,也是对人间万物的情感,当然也是对文学艺术的情怀。我拍下书中几句:“光阴的严霜可以染白我们的鬓发,岁月的积雪却无法将往事的花园覆盖。当记忆的种子重新发芽,爱情依然会长出青嫩的枝叶。”看起来确实是很古早的文字,也比较轻嫩,不过以我中年初老的年龄来回看,倒是觉得这样的纯然是可贵的。这段话,窃以为也可以拿来概括赵丽宏老师创作四十多年来对文学艺术的一往情深。他在开幕式上再次回忆起从18岁在崇明岛上插队的小茅屋里开始阅读写作的点点滴滴,说到一半他略有停顿,声音也略带不易察觉的哽咽,那种在苦闷中从阅读和写作中得到安慰和生命力的感情,此刻回忆如潮水涌上来,这是最初的出发,也是贯穿其这么多年的初心。



▲ 赵丽宏的手稿

如今,如其所画的小品“花朵和果实”,已然累累,但总是“静听书窗外风雨声喧哗”(展览书法),喧哗从来不会打乱赵老师阅读写作的节奏,在诗稿上画线描,写作之余写毛笔字画小品,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沉思表达。


▲ 花朵和果实 赵丽宏

展览中我看到赵老师书写的杜甫诗句“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记得之前在有的场合也见过赵老师书写此句,显然他很喜欢这两句诗的意境,内心沉静的人思绪总是与常人不同,用当下的话来讲大概就是内核稳定强大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缘认识赵老师,虽然见面不多,但陆陆续续都会有一些交流,赵老师给我的感受看上去总是很温和、笃定,写作办杂志讲座各地交流,忙而不乱,还时常有新作问世,真是生命力和创作力共旺。颇为感佩。有次闲聊提及,赵老师说一般再是忙碌,晚上还是会挤时间写作,半夜睡觉,早上七点起来,即使旅途中也会随时写下思绪。记得赵老师说过那篇儿童文学作品《渔童》的结尾,正是在贝尔格莱德机场完成的。那个在崇明小茅屋的年轻人的精气神依然充溢。


▲赵丽宏书法作品

2024年8月,有幸收到赵丽宏老师惠赠的三本著作。是他出版的三本散文选集:《赵丽宏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7月版)、《赵丽宏:闪烁在旷野里的微光》(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5月版)和《江芦的咏叹——赵丽宏散文自选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年11月版)。书中有些文章以前看到过,有些则是新读。这些文章跨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秉持着赵丽宏老师散文一以贯之的风格,发现美,歌咏美,自然的美和人世间的美,凝视、描绘、想象和凝思。文字是音符、是风中的琴、是作者留在世间的沙滩上的脚印,也是思维和想象天地中的落实呈现。读后,感觉给彼时处暑过后依然酷热的日子带来了清凉和宁馨。

回看当时的记录,还写了一些文字发在朋友圈,和眼下的“赵丽宏的文学世界”展览倒是颇为呼应的。

赵老师的散文(诗)是常常读的,记得最早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到赵老师的《岛人笔记》,很喜欢。那些文章从艰困的日子里飞扬起诗意和思索,从日常的劳作中挖掘闪烁的微光。后来有缘结识赵老师,温蔼和厚,总是不急不躁的,又总是在不断深展,日常的忙碌不会影响他写作的勤奋和深耕,很是感佩。赵老师写散文、写诗、写儿童小说,还写书法、画小品。《江芦的咏叹》一书中就收了不少赵老师的线描小品,和文章配在一起颇有情趣。

线描画得很松弛,就是想到看到随手记录画下来的感觉,让我想起以前我也有这种随手线描的习惯,近来少了,好像一定要摊开宣纸淋漓表达一番不可的,其实随手线描的感觉有意思,有时候恰能捕捉灵光一现。从中颇可体会到赵丽宏老师随时的那种发现感受审美的气质,那种生活和艺术相融的趣致。

除了描绘风景自然城市的文章,赵老师写家人的文章很是让人感动,他写父母《母亲和书》《给母亲打电话》,写亲婆《亲婆》,平实细腻的文字,不煽情不过度,却让人读着读着泪意朦胧。

赵丽宏老师的散文可能不像当下有些散文写作那样,常常多惊人之语,或者时时要做一些跌宕的姿态,他总是娓娓道来,慢慢叙来,语言结构也不会刻意深沉,但慢慢读来,你会觉得有一种“清微淡远”之感。

“清微淡远”是一种古琴曲的风格,这种风格在弹奏时尤其需要清心宁静,不要某些指法的张扬,却需要在细处吟揉传递,比如“渔樵问答”的知己相对,比如“潇湘水云”的渺然清灵,就是短小的“秋风词”,左手揉按相合右手勾挑间是从容缓缓的苍郁。

当下,如此的信息庞杂,如此的文字喧嚣,赵丽宏老师的文章是可以让人沉静沉淀下来的。看到书中那篇《江南片段》,有一章写“花的风骨”,从常常为人咏叹的梅花写起,转而至海边盐碱地上毫不起眼的盐碱草。寒冬尚未结束,“盐碱滩上星星点点长出一些绿色的嫩芽”,“风依然刺骨,盐碱滩上白花花的盐渍仍在,而笼罩大地的荒凉却已经不复存在,是这些活泼动人的小花驱逐了荒凉。”我看到过高原上的雪莲,没机缘看过盐碱滩上的盐碱草。相比梅花,寒风中的盐碱草确是率先感受到大地深处的春意的。

世间太多困顿烦忧,微小的巨硕的,此起彼伏着,致敬凛冬里的盐碱草。


记得写完一时兴起,抻纸研墨,提笔书写了赵老师《江南的水》中的一段话:“如果把江南的水都想成西湖这样的静水或者是九溪十八涧这样的细弱之水那也是错。江南的水也有雄浑壮阔的气象……太湖的万顷波涛常常使我想起浩瀚的海,如果这样的水还嫌气势不够,那好,还有更壮观的,到农历八月十八日到海宁看钱塘潮去。”江南之水之意象确如斯,至柔,亦至厚浑。

那么,窃以为赵丽宏老师的文心亦如是。

所以,点点滴滴,一字一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至臻蔚为大观。

展览上有“文学之美”四个字颇浑厚雄美,为已故书法家周慧珺手泽。让人驻足。展览展现了文学之美,也展现了心灵之美。文学和心灵的彼此滋养,方如斯。


▲ 文学之美 周慧珺

文学之美无论在很久以前的时代,还是当下AI时代,它的美都在那里,不必因为欣赏的人不太多了而沮丧,也不必因为流量少而焦虑。好的作品,好的创作者,好的读者,彼此成全成就。我还想将之扩展一点,改一个字,不如写成“文心之美”,有文心之美,自然会有文学艺术之美。

人人都在寻求存乎于世的慰藉和安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当然没有搜搜DS那么简单,伊人也可能总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可是,没有捷径的,日复一日的去做,去落到实处,那么你会有你的“文学世界”,或者其他天地。

离开展厅时,人流空了下来,见赵老师在接受采访,就不去打扰了。一抹下午四点的阳光穿窗而入,照进展览空间,照到墙上的手稿。光影斑斓,斑斓如花。


▲白玉兰和七星瓢 赵丽宏

赵丽宏的文学世界



展期:将持续至6月30日,工作日9:00—11:00;14:00—16:30。

地址:静安区档案馆6楼(灵石路169号)

作家介绍


龚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出版有《会丹青》、《西门,西门》、《花半》、《遇见》、《行色——龚静散文精选集》、《书·生》、《写意——龚静读画》(初版和修订版)、《上海细节》、《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要什么样的味道》、《城市野望》等二十多部散文随笔集。获第三届“上海文化新人”荣誉称号(2000年)。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散文)(2006年)。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2014年)。2014、2016、2019和2023年度上海市作协会员年度作品奖励(散文集)等。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龚静

图片:静安区档案馆,施丹妮

编辑: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