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这片充满惊涛骇浪的大海之中,军队就犹如一艘巨轮,掌舵者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巨轮的航行。是一帆风顺,还是触礁沉没,往往就在军队领导者的一念之间。

当我们回顾战争时,一定要明白,战争并不是一场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博弈。

因此,将领在做出决策前,肯定会权衡各方面的因素,然后得出那个“最优解”。

有时候,个别决策看上去似乎不是很对,甚至会成为舆论指责和攻击的目标,但往往就是这样的决策才至关重要,甚至会直接影响战争的走向。

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就曾做出过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决定。

1947 年的秋冬之交,刘邓大军正在大别山里四处作战,而他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白崇禧为了能把刘邓大军困死在大别山里,不惜调来了40 万大军对他们围追堵截。

除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南方潮湿的气候也总是令疾病如影随形,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战士们备受疟疾和疥疮的折磨。

而在好不容易熬过夏天后,解决御寒问题又成为了刘邓大军的头等大事。由于敌人的封锁严重,中央从后方运来的棉衣没法及时送到战士们的手中。没有办法的刘邓只好派人去当地老百姓那里购买棉花。

可是,由于大别山土地贫瘠,老百姓手中的棉花也不富余,部队的采购本来就举步维艰。而更令人头疼的是,我军的采购人员每次进村采购棉花都会被“小保队”发现。然后要么被残忍杀害,要么被跟踪从而暴露了大部队的行踪。

所谓“小保队”,其实就是由白崇禧扶持起来的地方武装,但是他们不同于传统的民团或者特务组织,这些人都是当地的地痞流氓或者无业游民。

“小保队”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上去与普通老百姓无异,因此我军人员在下山与老百姓接触时,经常被“小保队”发现。

在军史中,就曾记载有一位掉队的战士去村中讨水喝,却被“小保队”发现并抓住,最后被用铁钉钉在木板上杀害,死前还被挖了双眼。

除了掉队的战士和采购人员,进入村子中进行宣传的工作人员也有遭遇“小保队”袭击后不幸牺牲的记载。

而那些跟我军接触的人民群众也会同样会受到“小保队”的暴力威胁,甚至被残忍杀害。

你别看“小保队”级别低,但是他们的行动却异常猖狂。正是由于有他的存在,令刘邓大军在进入大别山后迟迟无法发动群众,从而难以站稳脚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邓二位首长没少安排打击行动。然而,“小保队”也相当狡猾,他们自知打不过我军,一得到消息就立刻解散,然后混入人民群众之中,导致打击效果一直都很不理想。

1947年12月,国民党85师将俘虏的400多名我军战士押解到了宋埠,交由当地的“小保队”处理。没想到,“小保队”在接收下这批战士后,竟然直接他们全部残忍杀害了。

“小保队”公然杀俘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刘邓大军的所有指战员,各级干部纷纷请战,一定要给“小保队”以严惩!

刘邓二位首长对此事也同样义愤填膺,于是把打击宋埠“小保队”的任务交给了六纵。

六纵政委杜义德随即命令肖永银所部在李德生所部的配合下,对宋埠发起了进攻。肖永银也没有让杜义德失望,以摧枯拉朽之势就攻克了宋埠。



然而,这仗是打赢了,但是“小保队”被击毙和俘虏的人数一共也才200多人。

肖永银一看这个报告,心中不禁一沉。因为根据所获悉的情报,宋埠的“小保队”有2000多人,怎么可能只有200人?如果就这样收兵了,他怎么向首长和战士们交待?要是让“小保队”卷土重来,岂不是白打这一仗?

可是,由于“小保队”都是当地人,他们脱下军装后,混在老百姓中,根本分辨不出来,抓捕难度非常大。

肖永银在再三权衡利弊之后,心一横,下令道:“除了老弱病残外,只要是成年男性都抓起来!”

最后,经过整整一天的搜捕,肖永银所部一共抓了1万多人。

这下子,人倒是都抓来,但是如何甄别民与匪就成了下一个难题。

为此,肖永银专门召集干部们举行了会议。在会议中,有干部提议,可以对抓获的嫌疑人们进行背景调查。因为那些“小保队”的成员都是地痞流氓或者无业游民,家庭肯定不健全。也有一些干部提议,可以检查身体,要是身上有刀伤、枪伤,那肯定是“小保队”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干部提议,可以发动群众来指认。“小保队”平时横行乡里,作威作福,群众对他们肯定都恨之入骨。

在会议结束后,肖永银立刻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通过会议中提出的办法,对嫌疑人们进行了甄别。

经过几天几夜的辛苦工作,工作小组最终确定了2100多名“小保队”成员,与情报中的人数基本符合。

随后,肖永银将这一战果汇报给刘邓二位首长,请示他们如何处置这些“小保队”成员,而刘邓的回复只有四个字:“全部处决!”



肖永银虽然对这一命令感到很震惊,但是他也明白二位首长的用意。因为“小保队”此前残忍杀害我军战士,不为他们报仇,难以平息广大指战员们的怒火。除此之外,“小保队”对我军的群众工作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令我军久久不能站稳脚跟。这一命令能有效震慑其他“小保队”,有助于我军群众工作的顺利展开。

最终,肖永银严格遵照命令,在又经过几轮仔细甄别后,将确认身份的“小保队”成员,全部执行了死刑!

宋埠杀匪的行动对活跃于大别山各地的“小保队”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此后我军工作人员下山进行采购或者群众工作,几乎没有再遭遇过“小保队”,我军也渐渐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然而,这一行动在当时被白崇禧抓住不放,他们在舆论上疯狂借题发挥,对刘邓大军大肆抹黑,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笔者认为,刘邓的这一决定是在特殊情况下所做出的无奈之举,他们肯定是在充分权衡了各方面利弊之后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古语有云:“乱世用重典”,意思是说在社会秩序混乱的特殊时期,只有使用严厉的刑罚才能令社会恢复正常的秩序。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时代。有时,个别人因为一步踏错而误入歧途,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毕竟如今我们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对罪犯进行改造,社会环境也可以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

但是,在战争年代里,这样的事情是很难做到的。以“小保队”为例,他们本来就以一伙地痞流氓,在思想上都是极其冥顽不灵的人,又没有什么文化,改造起来非常困难,要耗费极大的精力。而一旦把他们放了,由于社会环境使然,他们很难改过自新,很有可能重操旧业,是我军难以清除的隐患。

特别是在刘邓大军尚未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军队难以开展群众工作的严峻形势下。如果不严惩那2000多名“小保队”成员,这无疑会令其他“小保队”更加肆无忌惮。一旦他们猖狂起来,甚至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军事战略。

如果把刘邓大军比作一个人,那么“小保队”就是夏夜中的蚊子,它东咬你一下,西咬你一下,看上去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却令你浑身难受,夜不能寐。即便它没有咬你,在你耳边“嗡嗡”直叫,也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这么一晚上折腾下来,第二天你肯定没有精神,到时候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白崇禧就是看中了“小保队”的这一特点,才不惜花重金扶持他们。



因此,当肖永银将那2000多名“小保队”成员全部处决时,白崇禧才会如此气愤,不惜召集媒体,对我军展开大肆抹黑。

然而,不管舆论如何攻击,人民群众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当地人民本来就对“小保队”深恶痛绝,肖永银此举可以说是帮人民群众深深出了一口恶气,为刘邓大军在人民心目中奠定了地位,此后人民群众对我军的帮助变得更加积极了。

人民的行动与舆论的攻击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孰对孰错,就已经有答案了。开动舆论机器改变不了反动派欺压人民的现实,那些所谓的“国际观瞻”不过都是些自欺欺人的把戏。

如今,历史已经给出了正确的评价,刘邓的命令虽然严厉,但确实是当时的最佳选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