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是张作相的儿子,却跑到延安当了八路军的司令。
他本是国民党中将,却带着一群东北逃兵成了共产党人。
他打过仗、躲过炸弹、进过延安、也住过香港,最后却死在北平,年纪才四十多。
张廷枢这个人,命运拐了个大弯,走了一条几乎没人敢走的路。
1948年秋天,东北局势翻了天。
锦州刚解放,东野部队一口气抓了个大人物——张作相。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张作霖的老部下、张学良的干爹级人物。
按说这级别的人物,早该坐镇南京调兵遣将,但他其实只是挂个名字,没什么实权。
年纪也大了,七十来岁,在天津养着老,没想到最后是被自己的“家乡子弟兵”给请去喝了茶。
这事儿还没完,关键是他那儿子张廷枢,这时候正在北平隐居。
蒋介石想把他请出来当东北行营的中将高参,给了高职厚禄,可他不去。
他不傻,他看得出,蒋这不是请他抗日,是请他站台撑场子。
他干脆躲着不出面。
不过这事要从头说,还得追到张学良那会儿。
张廷枢小时候和张学良一块长大,两人算是发小。
他们那一批人,什么冯庸、鲍毓麟、张学成,全是张作霖那批老兄弟的儿子。
后来这帮人一块进了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张学良是卫队旅的团长,张廷枢也没慢多少,很快就顶上了第十二旅旅长。
那时候的东北军,确实风光。
张学良一手整编,把兵力拆成旅一级,谁也不敢把兵权握太大。
张廷枢那旅改成了112师,是张学良信得过的人。
可惜,九一八一响,东北丢了。
张廷枢当时带兵驻锦州,刚准备开打,上头一句话:不能抵抗。
他只能带兵撤进关内,心里窝火也没地方撒。
1933年热河又丢了,张学良辞职,东北军又重新洗牌。
张廷枢带着112师归了何柱国的57军,说是独立师,装备顶尖,战斗力也强。
他这个人有骨气,对抗战是真上心的。
蒋介石口口声声“攘外必先安内”,张廷枢听着就来火。
这个时候,北平、天津都告急,日军打到长城脚下。
古北口那一仗,张廷枢带兵急行军赶到前线,顶着飞机炸弹也不退。
他的指挥部被炸,他坐在里头不动,继续开会。
这不是作秀,是硬撑。
他怕部队散了,自己得站住。
但战局实在太糟,弹药不够、援兵不来,他没等命令就撤了。
结果古北口失了,中央军和东北军互相扯皮,谁也不认账。
从那以后,张廷枢心理就变了。
他觉得蒋介石这路走不通。
他想抗战,却被调去剿共。
他不愿干,向张学良请辞。
说得很直白:“你要是带兵打日本,我明天就来!”张学良挽留他,他还是走了。
他走了之后没闲着。
西安事变后,他和黄显声四处奔走,想救张学良。
找蒋介石、找宋美龄,都碰了钉子,他彻底死心了。
这时候,他跟共产党搭上线了。
武汉一趟没成,特务盯得紧,事黄了。
1937年,他去了太原。
那地方是抗日前线,东北逃出来的人不少。
有人找他,说别窝着了,带着大家干点事。
他就去找八路军的办事处,周恩来亲自安排,让他安置这些人,没多久,他就带着这帮人加入八路军。
他那支队伍叫“第一游击纵队”,他做司令员,副司令是张政枋,组织部主任是八路军总部的干部。
说是游击队,打得可不虚。
他们在冀南邢台一带活动,队伍越拉越大,从最初的一百多人,很快扩到两千人。
1938年秋天,他终于到了延安。
他想了很久,最后决定入党。
周恩来鼓励他,他心里明白,自己这条路已经选定了。
他那个时候身体已经不好,肝出了问题,延安医不了,他申请去香港治病,组织批准了。
可惜,病没治好,人也没能回来上战场。1941年香港沦陷,他和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一起返回天津。
抗战结束后,他住在北平,蒋介石又拉他,他还是不去。
共产党那边一直惦记他,周恩来派人去看他,老战友也去看他,说:“蔚久,好好养病,咱们还得一起南下。”
他听着就笑了,但他自己心里清楚,身体撑不住了。
1949年春天,他老父亲张作相去世,他听到消息后病情加重。
四个月后,他自己也走了,才四十五岁。
张廷枢这一辈子,说句实在话,不容易。
他出身东北将门,年轻时风光,后来战场上兜底,最后病死在北平。
他没有站在权力那边,而是选了一条更难的路。
他不是为了做官,不是为了升职,是为了打回东北,是为了抗日。
他走得早,但干得实。
他没等到胜利那天,但他那支队伍、他那面旗子,没倒。
参考资料:
《张作相回忆录》,东北图书出版社
刘统,《抗战中的国共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王树增,《抗日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