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与客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他们共同生活在赣闽粤地区,既相互融合,又各自特色鲜明。

从时间上来看,关于畲族和客家的研究,大体上一致的。

但是,长久以来,两者的关系,并没有太清晰的研究成果。

不久前,在福建的一次旅行中,我们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管中窥豹,了解到一些究竟:

百芑坵,是位于福建中部地区永安市青水乡的一个小村子,在青水乡西南部,澄江上游,因村内有一丘百芑田而得名。

村子里的人不多,大约有158 户、676 人,其中畲族人口406 人。

百芑坵村下辖盖竹洋、白石坑两个自然村,村民基本上都姓钟,而村子更是青水钟姓畲族的发源地。

在村子里面,我们看有龙安祠、龙聚祠、凌雲祠、興發祠、龍归祠等5座古老的宗祠,其中最宏大的叫“龙安祠”,是钟氏一脉的祖祠。


宗祠中,我们了解到:青水畲民的始祖是钟道庸,在明朝景泰三年(1452 年),道庸公从江西省赣州府带着家族,迁到这里来。他们挑着担子,一路艰辛,来到百芑坵后,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在这里,我们也逐渐了解到青水钟姓“畲变客”与“客返畲”的过程。

1984 年落实政策,大部分原属客家的蓝、雷、钟姓恢复畲族成分,此为”客返畲“,青水钟姓恢复畲族成分就是这个时候。

1987年的时候,青水乡改设青水畲族乡。

而在随后的调研中,我们也逐渐了解到畲族与客家的研究历史:

客家,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文化概念。客家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当今学术界普遍认可是罗香林先生。

罗先生在1933年,出版了著名的《客家研究导论》,从8个方面,对客家的源流、分布及其自然环境、语言、特性,以及客家与近代中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此后,关于客家研究的图书,如:林达泉《说客篇》、温仲和《嘉应州志·方言》、钟用和《土客源流考》等纷纷出版,由此形成了客家研究高潮。

罗香林先生继续出版了《客家源流考》《中国族谱研究》《客家源流及其社会背景与影响》等图书,并在1971 年发起了定期召开“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倡议。

关于畲族的研究,时间上与客家研究大致一样。

1906 年,学者魏兰以笔名浮云发表的《畲客风俗》,书中记述了浙西南畲民与汉人物物交换、以物易物的场景。

这是较早有记录的原住民与南迁汉民碰撞融合的资料,同时明确提出了“畲客”的概念。

不久后,一批研究畲族的文章陆续出版,例如:德国学者史图博《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林惠祥《中国民族史》、沈作乾《畲民调查记》、何子星《畲民问题》等等。

这其中,1924年董作宾的《说畲》中,观点很鲜明:认为畲族是汉族。

关于畲族与客家的关系,学者房学嘉在《客家源流探奥》中的观点表述为:

旧时,畲族等少数民族举义,由于力量薄弱,被朝廷围剿,逃逸后,一部分改变族属;一部分与汉人融合,成为客家;一部分成为福佬,也叫“河洛人”;更有一部分,成了广府。

关于畲族与汉族的碰撞融合,学者谢重光在《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中,又做了更为详细的表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个是,畲族先民中的武陵、长沙蛮部分,与南迁的客家先民在赣闽粤交界区域完成融合;

一个是,畲族先民中的山都、木客等,与南迁的客家先民在赣闽粤交界区域完成融合;

一个是,畲族先民在南宋时候,与客家先民一起反抗朝廷,畲、客联合斗争,畲族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互相融摄。

其实,无论‘畲’与‘客’,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太严格的界定。我们在青水乡明显感受到,关于‘畲’与‘客’,不同的环境、情境下,在弹性的转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