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一大早,一个重磅消息传来!面对美国多次主动伸出的“橄榄枝”,中国这一次点头了,决定赴约,在瑞士展开面对面的会晤。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现在?答案其实不难猜。
在多边外交积累优势、内部经济政策及时跟进的双重背景下,中方此时同意会谈,是精准谋局。
两个关键点已满足,特朗普如愿以偿
美国方面尤其是特朗普团队,曾在关税问题上摆出一副“绝不退让”的强硬姿态,如今却悄然露出一丝松动,背后盘算可不少,远比表面上的口号来得复杂得多。
首先,眼下全球金融市场就像一池春水,风吹草动都可能掀起涟漪。
而美国六月份就有大笔国债到期,金额惊人,市场若是因为关税问题大幅震荡,债市情绪一紧,特朗普团队头一个就得头疼。
为了保证财政运作的顺利和资本市场的信心,释放一些“缓和信号”显然是稳住阵脚的必要之举。
此前他们就曾对除中国以外的一些国家给予90天的关税豁免,这就像提前亮出底牌,告诉大家:“我们也不是不讲理。”
还有就是,特朗普在国内也不轻松。
亚马逊、沃尔玛这些零售巨头可不是吃素的,他们在四月底就集体向白宫发出“求援信号”。
谁都知道,美国的零售体系离不开中国制造,一刀切式的关税政策直接把他们逼上了库存积压、成本飞涨的悬崖边。
这些企业可是影响就业和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反弹不容忽视,这无疑也是促使白宫政策转向的一记重拳。
更关键的是,明年又要选举了。
国会中期选举压力山大,如果选民因物价上涨、就业受挤压而心生不满,那可不是几条推文能摆平的。
如今特朗普民调表现并不亮眼,继续强硬可能只会自损支持率。
在这种关键时刻,他选择略为“收手”,显然是在为选票考虑,为连任铺路。
中方为何接招:底气何在?
中国此时主动与美方展开接触,绝非临时起意,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实际上,在走上谈判桌之前,中国的战略棋局早已铺开。
最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早早就加紧与其他关键经济体的联络。
从日本、韩国到东盟国家,再到远在欧洲的德国、法国.......
尤其是在多个多边场合上,中国与这些国家就“共同反对美国滥用所谓对等关税”达成一致意见。
这种外交合围态势,把原本中美之间的“单挑局”演变成了多国联手围堵美国贸易霸权的“群攻战”。
相比一个月前独自扛压的局面,现在的中国,无疑底气更足、筹码更硬。
更有意思的是,在欧洲那边的会谈中,人民币居然获得了进入东亚储备货币篮子的“通行证”,这在国际金融格局中可是个不小的动作,堪称对美元霸权的一记侧击。
同时,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合作也水涨船高,双方同意进一步削减彼此市场壁垒,为日后经贸往来开辟了更加宽阔的航道。
总之,中方这波操作可谓“外联+内稳”双管齐下,谈判桌上的话语权自然也就更重了。
就在瑞士会谈消息确认后的几个小时内,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反应可谓相当迅捷,纷纷推出了一系列降息和降准的刺激措施,显得非常高效。
央行行长潘功胜立刻宣布了关键举措:将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10个基点,从1.5%降至1.4%。
这一动作通常会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跟随下行,进一步促进市场流动性。
另外,存款准备金率也削减了50个基点,预计将释放接近万亿人民币的流动资金,进一步提振市场活力。
除了这些“常规”操作,央行还准备设立5000亿元的再贷款额度,专门支持消费和养老领域的资金需求。
同时,科技创新的再贷款额度增加了3000亿元,农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也得到了同步加强。
这些措施释放出的信号很明确,中国正在加大力度推动经济复苏,同时确保各个重要行业的资金流动更加顺畅。
这一系列操作,显然不仅仅是为了短期内给经济“松绑”。
分析人士指出,这背后反映了北京在加强经济韧性、推动结构性改革上的深远布局。
中国正积极构建经济基础,尤其是聚焦科技、消费和养老等领域,着眼于从根本上驱动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
面对美国曾施加的高达145%的关税压力(中国也对美国商品加征了125%的关税),北京显然在为可能的长期博弈做准备,而非被动等待中美磋商的结果。
通过这些“缓冲垫”的措施,中方不仅增加了自身的经济弹性,也确保了国内经济能够在风云变幻中稳步前行。
正是这一系列国内外因素的交织作用,促使中美双方在贸易问题上的立场微妙变化,最终推动了瑞士会谈的“破冰”。
瑞士“茶歇”:能谈出什么名堂?
这次瑞士会晤究竟有何深意?
根据中国商务部5月7日的表态,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当前紧张的中美贸易关系降温,但并不算是真正的正式协商。
毕竟,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只是最近矛盾加剧的一个导火索,而这场真正的“贸易战”实际上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就像俗话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远非一两次会晤就能轻松解开。
回顾2018年5月,双方曾经进行过一次所谓“具有建设性”的磋商,但之后的走向依旧充满曲折,经过了漫长的拉锯。
那么,这次接触后,若真能进入实质性的对话阶段,中方的重点要求又是什么呢?
其实,中国的立场一直非常明确。
要是美国真心想谈,首先就必须承认它单方面加征关税带来的损害,并且要尊重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
简单来说,美国必须在关税问题上做出实际的让步。
中国的要求并不复杂,核心就是美方需要拿出诚意,纠正之前的不当做法,共同推动全球化进程,而不是逆流而行,更不能朝令夕改。
商务部也明确表示,中方不会在原则上妥协,也不会为了达成任何协议而牺牲国际公平。
谁更需要这张“牌”?
如果美方真心想要有效的对话,那就必须拿出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谈无益。
最实际的路径就是,美国如果能够调整其之前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将关税水平降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范围,事态才有可能出现转机。
这个想法,恐怕是当前中美贸易谈判中唯一有可能产生进展的突破口。
中方和美方都心知肚明,尤其是特朗普,他此时最需要的或许就是一个解决方案,而不是继续僵持。
实际上,与其说特朗普在和中国谈贸易,不如说他更急于从中方那里找一个“台阶”下。
毕竟,“对等关税”政策一直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初期的核心策略之一,但从目前来看,这一政策显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所以,现如今的特朗普,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与中国进行对话,并且需要一个能够维护他颜面的谈判结果。
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亦提及,“在我们向前迈进之前,我们必须先缓和局势。”
此言或许暗示了美方的某种窘境。
否则,特朗普不仅难以实现其“让美国再次强大”的口号,反而可能使美国在国际上陷入孤立,自身也可能背负历史评价的压力。
另外,中国外交部在宣布此次会面时,还特意提及:“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得不到尊重”。
此言意有所指,既是提醒美方,也告诫那些仍在观望的国家,不应期望中国会屈服,更不应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中国让步。
中方已清晰表明,绝不会接受不平等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