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说,“凡用兵之法……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从古至今,物资储备向来是关系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一般的军需物资不同,战略物资对于一场战争、一个国家举足轻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与国家的存亡。







战略物资界定及分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战略物资的定义是“与战争有关的重要物资,如粮食、钢铁、石油、橡胶、稀有金属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确定战略物资的着眼点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军事方面,而是基于国民经济的总体需要,因而战略物资的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战略物资包括主要的工业产品、农产品和矿产品,根据不同的国家资源状况、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军事战略,其选定标准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本国资源和生产能力、本国科技水平和工业生产水平。战略物资的具体分类不尽相同,按用途分类,其可分为军事物资、能源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基本需求的物资(如粮食和水等)、医疗物资等;按加工深度分类,其可分为原料、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当然,还有其他不同分类。

一些战略物资,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维持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交战双方必须筹备的最常见的战略物资。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到热兵器时代的战争,几千年间,这一情况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普法战争后期,普鲁士大军兵围法国首都巴黎,城内食物日益紧张。据统计,1870年7月普法开战前,巴黎每周死亡约750人,当年11月急升至2000人,到1871年1月,多达4500人。饥饿是法国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的一大原因。

一些战略物资,表面上看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实则却是支撑战争的工业体系运转必不可少的物资。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天然橡胶。天然橡胶看似普通,但在现代社会是与石油、钢铁、煤炭并称的四大工业原料之一,也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汽车的轮胎制造就离不开它。一战期间,机动车辆成为战场上的关键角色。仅1917年,福特汽车公司就向美军交付39万辆卡车。为了对同盟国进行封锁,协约国1914年切断了东南亚天然橡胶产区对同盟国的供应渠道。要不是德国研发出人造橡胶,德军恐怕要提前宣告战败了。然而,当时人造橡胶的性能不如天然橡胶,只能应急,无法取代天然橡胶。

有些战略物资与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譬如核工业所需的铀,二战前的关注度并不高。可如今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此外,一些战略物资是特定战场条件所需的,如柠檬。相比敌方舰艇的炮火,近代早期的海军最怕的却是无形杀手——坏血病。1740年9月,英国皇家海军将领乔治·安森率领“百人队长”号等6艘舰船航行途中,坏血病不期而至。“……(坏血病)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损失了200人之后,我们甚至无法凑齐6个人去前桅那里值勤……”后来人们发现,食用柠檬(实际是其中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坏血病。1795年,英国海军大臣同意为英国海军所有船上的海员订购柠檬汁来预防坏血病,英国海员的健康状况立即出现显著的好转。到1808年,坏血病在英海军中已经绝迹。从此,柠檬汁成为英海军必备的战略物资。



战略物资储备的意义



因战略物资关乎战争成败,因而需要进行必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在19世纪后期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和平时期存储的战争物资与实际战争所需之间,第一次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平时期,普鲁士军队有30多万人,经过动员后能达到48万余人。而法国的常备军纸面上为64万人左右,战时可以动用75万人的军队和将近60万人的机动国民自卫军。战争爆发后迅速膨胀的军队,自然需要比平时更多的物资,这让交战双方都狼狈不堪。

不过,普法战争毕竟历时半年就决出胜负,受其影响,欧洲列强普遍相信未来的战争可以速战速决。各国军队都指望平时所积累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的储备,能满足整个战争的需要。



结果到了规模空前的一战,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吃了物资不足的苦头。1915年,俄军对肉的年消费量达到战前俄国全体居民肉消费量的60%。1916年,俄国商品粮的45%至50%用于军队,其国内居民的粮食消费大为缩减。与当时的粮食出口大国俄国相比,德国战前粮食就无法自给,战争刚进行几个月,在协约国海上封锁下的德国,就出现粮食短缺现象。大战后两年,数十万德国居民死于饥饿或营养不良。

到20世纪30年代,为汲取一战的教训,一些国家从扩军备战的需要出发,积极储备或控制铝、铬、石油等重要物资,从而逐步形成战略物资的概念。然而,战略物资储备知易行难。纳粹德国为发动战争,很早就开始囤积战略物资,但因黄金储备告罄、外汇拮据,其到1939年所拥有的各种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量依旧很有限,只够用3至6个月。1939年秋,德国储备的谷物有600万到650万吨,油脂有50万到60万吨,糖有166万吨。按当时德国人口计算,这些储备支撑不了一年。日本面临同样问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石油储备只够使用2年。如果进行太平洋战争,在不夺取东南亚石油资源的情况下,日本石油储备只够使用1年。轴心国因战略物资缺乏且战前储备不足,只能掠夺被占领国的物资,以维持军工生产与国民经济正常运转。随着这种来源被彻底切断,战争难以为继,经济开始崩溃。





战略物资储备的建设



两次世界大战,有力证明了战略物资储备的意义。在战略物资储备的建设方面,美国颇具典型意义。因参加一战后的物资短缺经常打乱生产计划,美军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物资需求,并于1921年列出军事行动需要的42种物资,但直至1938年才首次采取正式的储备措施。

除美国外,其他国家也就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进行了专门立法。

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储备,较典型的是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和财政委员会于1947年8月成立物资处,统一储备及管理战争和后方生产建设所需的物资。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和财政部首次提出建立国家物资储备的建议。1952年,国家进行战略物资储备,开始建设储备仓库,利用国家预算拨专款收储物资。建国初期,战略物资储备凭借有限的储备品种与储备规模,为防备战争、保障国家安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抗美援朝期间,仅直接运往战争前线的各类国家储备物资就近60万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参照苏联的模式建立国家物资储备体系,陆续建立了粮食、药品、救灾物资、石油等储备制度。

今天的战略物资储备,不仅是对物资的简单储存,更是对国家经济、技术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综合考量。有效的储备策略可以在关键时刻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保障国家的安全,也为维持社会稳定和民众生活提供保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