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康复治疗师将实行赋分制”的消息在医疗行业内引发热议。
01.治疗师赋分制
有知情人士在行业交流群透露,继临床医师之后,康复治疗师群体将同步纳入医务人员信用赋分管理体系。根据爆料内容显示,该制度将参照机动车驾驶证管理模式,为每位治疗师设立年度信用积分,针对诊疗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实施阶梯式处罚机制。
据透露,信用分扣除将直接关联职业发展:年度累计扣除一定分值即触发执业限制。当扣除分值达到特定阈值时,涉事人员不仅将失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资格,其执业资质也可能面临吊销风险。
爆料者特别强调,具体实施细则将通过封闭式专项培训传达,且严禁培训过程中的影像记录行为。
那么这个医务人员赋分制究竟是什么呢?
知知查询到,北京市医疗保障局4月27日正式发布《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首次将监管触角延伸至医务工作者个人,针对医保基金使用关键环节建立"一人一档"的精细化监管体系。
02.十二分扣完,禁业三年
根据《实施细则》,北京市将建立医务人员医保支付资格数据库,对涉及医保基金使用的卫生技术人员、医保审核人员及药店工作人员实行“驾照式记分”管理。年度初始分值为12分,依据违规行为性质与责任程度,按1-12分不等进行扣减,具体规则如下:
1. 轻度违规(1-3分)
• 场景:定点机构因违规受约谈、暂停拨付医保费用,相关人员负有责任;
2. 中度违规(4-6分)
• 场景:定点机构被追回医保费用并受黄牌警示,相关人员需担责;
3. 重度违规(7-9分)
• 场景:为已暂停或终止资格人员提供医保结算服务;
4. 严重违规(12分)
• 场景:被吊销执业证书或卫生技术资格;
• 处罚:一次性扣满12分者,终止医保支付资格3年,期间所有医保费用不予结算。
阶梯式处罚机制
• 累计扣9-11分:暂停医保支付资格1-6个月(依情节轻重);
• 累计扣12分:终止资格1年(累计扣满)或3年(一次性扣满);
• 记分周期:每年1月1日自动清零,但违规记录永久存档于“一医一档”数据库,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联动共享。
业内人士分析,康复治疗领域长期存在过度诊疗、套餐式收费等灰色地带,部分机构通过“分解项目”“叠加疗程”等方式套取医保基金。假使新规实施后,治疗师每一次治疗项目申请均将纳入监控,违规操作可能直接导致个人执业资格冻结,甚至影响整个科室的医保结算。
03.从机构到个人,堵住基金漏洞
北京市医保局指出,当前医保基金监管形势严峻,医务人员作为基金使用的“关键执笔人”,其行为直接影响基金安全。传统监管仅针对定点机构,难以追溯个人责任,导致部分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此次改革将监管触角直抵“神经末梢”,通过精准问责倒逼医务人员规范执业。
覆盖范围扩大
新规明确将监管对象扩展至三类人群:
1. 医疗机构内:医疗、药学、护理、技术类卫生技术人员及医保审核人员;
2. 零售药店:主要负责人、医药服务人员;
3. 特殊岗位:非传统临床岗位。
技术手段支撑
依托“一医一档”数据库,每名医务人员的执业记录、违规历史、培训情况等信息实现全市联网可查。即使跳槽至其他机构,历史记分仍有效,彻底打破“换个单位重头再来”的漏洞。
04.医技岗位面临更严监管
对于康复治疗师等医技岗位而言,此次赋分制意味着监管力度显著升级。以往可能仅由机构承担的违规成本,如今将直接关联个人执业资格。例如:
• 若治疗师为非备案人员提供医保服务,一次扣7-9分,直接面临数月停岗;
• 若因超范围治疗导致医保费用被追回,个人需承担4-6分扣减,影响年度考核及晋升。
行业反应与争议
部分医务人员担忧,记分标准存在主观裁量空间,如“情节严重程度”的判定可能引发争议。此外,急诊、抢救等特殊情形虽可豁免,但具体适用范围仍需细则明确。
05.精准监管时代来临
有专家表示,北京试点标志着我国医保监管从“机构罚单”迈向“个人追责”,未来或向全国推广。这一模式将促使医务人员主动学习医保政策,规范诊疗行为,但同时也需配套申诉机制,避免“一刀切”处罚。
患者端影响
短期来看,严格监管可能减少过度医疗现象,降低患者自费负担;但长期需警惕因医务人员规避风险导致的“防御性医疗”,如拒绝收治复杂病例等。
对此,你怎么看呢?
·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来源:北京医保局、康知了
编辑丨云自闲
本文系“康知了”综合整理创作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部分内容为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