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曾经为何“不受待见”

歼-8战斗机是1960年代中国自主研制的一种高空高速拦截机。1964年开始研制,1969年首飞成功,当时的目标就是拦截高空入侵的侦察机,比如U-2侦察机。

歼-8的外形很特别,机身长而尖细,两个发动机并排安装,飞行速度能达到两倍音速,最高能飞到两万米的高空。



不过,歼-8虽然速度快,但早期版本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它用的导弹是最初型号的霹雳-2,这种导弹精度一般,打击距离很短。其次,雷达性能落后,当时的歼-8只能依靠地面雷达引导,飞机自己很难发现和追踪敌方目标。

由于这些问题,歼-8投入使用后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1980年代,国外战机纷纷升级了新式雷达和中程导弹,歼-8的技术差距越来越明显。一度,歼-8在部队的使用率降低,更多时候只能用于简单的巡逻任务,逐渐被边缘化。



为何歼-8又能成“反隐身利器”?

进入21世纪,歼-8战斗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原因在于中国空军开始强调数据链作战——这是一种将地面雷达、预警机和空中战斗机联合起来作战的方式。

隐身战机之所以难以对付,是因为传统的战斗机雷达探测不到隐身飞机的踪迹。但地面雷达、特别是长波雷达,却可以模糊地捕捉到隐身飞机的踪迹。空军发现,如果能把地面雷达发现的目标数据实时通过数据链传输给空中战斗机,即使战斗机本身的雷达性能不够先进,也可以准确锁定目标并发射导弹。



歼-8F作为升级后的型号,装备了现代化的数据链和较先进的导弹系统——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中程导弹。这种导弹飞出去后会自行追踪目标,不需要飞机雷达持续照射。这样,歼-8F依靠地面雷达的数据就能完成攻击任务。

曾经被认为过时的歼-8,由于数据链和导弹技术的升级,意外成为了中国空军“反隐身作战”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从2008年开始,歼-8多次参与类似演习,都取得了成功。这种组合被证实确实能够有效应对现代隐身飞机。这也让空军重新重视起歼-8来,甚至为它进行了寿命延长改造。

新的时代与歼-8的未来

今天,中国空军有了更多先进的战斗机,比如歼-10、歼-16和歼-20,这些飞机无论是飞行性能还是航电雷达都比歼-8先进得多。但歼-8并没有马上全部退役,而是继续承担防空任务。因为在整个防空作战体系中,歼-8凭借数据链的支持,依旧能够在对抗隐身目标时发挥作用。



一些老飞行员表示:“以前飞歼-8总觉得跟不上时代,但现在发现,只要发挥它的速度优势,再配合数据链,这飞机还能用得很好。”

而基地的维护人员则表示:“现在虽然歼-8老了点,但好在结构简单,维护起来比较方便,反倒更能保证随时起飞作战。”

空军的专家也承认:“用歼-8来执行反隐身作战任务,属于巧妙利用现有资源,让老装备发挥新作用。这种方式不但节省了资源,也为其他老旧装备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



在许多退役的歼-8被送进博物馆之后,依然还有一部分歼-8被空军继续使用着,它们以崭新的面貌执行着并不简单的任务。

歼-8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技术装备并不一定只有“新”和“旧”之分,更重要的是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发掘装备的潜能。过去那些看似落后的技术,只要找到合适的使用方法,照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歼-8飞机能重新焕发活力,说明只要不断探索与调整,就能迎来新的转机。这种务实与创新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和思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