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巴基斯坦空军宣布其JF-17“枭龙”战机发射高超音速导弹,精准摧毁印度部署在旁遮普邦阿达姆普尔的俄制S-400防空系统。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南亚军事平衡的重大转折,更引发全球对高超音速武器实战效能的重新评估。巴军宣称的“CM-400AKG”空射导弹以5.5马赫末端速度突破S-400防御网,直接威胁印度双航母战斗群的生存。



S-400作为俄罗斯最先进的防空系统,号称能拦截48个目标、射程达400公里。但在此次实战中,其雷达系统因电力中断陷入瘫痪,且对5-10米超低空突防的导弹探测能力不足。巴方采用“电子战破袭+超低空突袭”的组合战术,先用网络攻击瘫痪印度70%电网,再以“枭龙”战机发射CM-400AKG实施致命一击。这种“先致盲后绝杀”的战术,暴露了S-400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脆弱性。



巴基斯坦高超音速导弹的技术突破,本质上是中巴军事合作的深度体现。CM-400AKG导弹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发,其技术内核源自中国鹰击-12反舰导弹。该导弹采用“火箭助推+滑翔”设计,末端俯冲速度突破5.5马赫,射程达240公里,可通过卫星地形匹配模块实现精确打击。巴基斯坦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造,将原本用于反舰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替换为对陆攻击模块,使其成为兼具反舰与对地打击能力的多用途武器。



这种技术合作并非偶然。自2007年中巴签署JF-17“枭龙”战机联合研制协议以来,两国在航空、导弹、电子战等领域建立了全方位的技术共享机制。例如,“枭龙”Block3型战机搭载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配套的电子吊舱和反辐射导弹,均为中国技术的直接输出。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通过参与中国“猎鹰-2A”战术导弹、C802A反舰导弹等项目,逐步掌握了导弹系统的整合与升级能力。



印度海军拥有“超日王”号和“维克兰特”号两艘航母,搭载米格-29K战斗机、卡-31预警直升机及以色列“巴拉克-8”防空导弹系统。但这些防御配置在CM-400AKG导弹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巴拉克-8”导弹最大速度仅2.5马赫,难以拦截5.5马赫的高超音速目标;其150公里射程也远低于CM-400AKG的240公里打击范围。更致命的是,印度航母缺乏固定翼预警机,仅依赖卡-31直升机提供有限的低空预警,导致对超低空突防目标的探测能力严重不足。

巴基斯坦的反航母战术更凸显了印度防御体系的脆弱性。巴方采用“无人机佯攻+导弹饱和攻击”的组合策略:先出动1000架自杀式无人机吸引印军火力,再以20架“枭龙”战机挂载40枚CM-400AKG实施突袭,同时054A/P护卫舰发射鹰击-12E导弹形成多层次火力网。这种战术曾在马岛海战中被阿根廷用于攻击英国航母,如今被巴基斯坦升级为“高超音速版本”,使印度航母的防空网络面临瞬间过载的风险。

此次事件引发的国际反应耐人寻味。中国外交部呼吁双方保持克制,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俄罗斯作为S-400供应方则保持沉默,未对系统被摧毁一事作出回应。美国虽表态支持印巴对话,但其近期向印度提供P-8I反潜机、帮助升级海军指挥系统的举动,暗示着对南亚军事平衡的深度介入。

对国际武器市场而言,CM-400AKG的实战表现可能重塑超音速导弹的竞争格局。该导弹单价约800万美元,仅为印度“布拉莫斯”导弹的1/3,却具备同等甚至更优的突防能力。埃及、印尼等国家已开始关注中国军工体系的性价比优势,这可能进一步挤压俄罗斯、法国在传统军火市场的份额。

此次冲突揭示了现代战争中“体系化作战”的核心价值。巴基斯坦通过整合中国的导弹技术、预警系统和电子战能力,构建了从“发现-锁定-摧毁”的完整杀伤链。反观印度,尽管拥有先进装备,却因“万国牌”武器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和指挥体系的低效,难以形成协同防御。

对印度而言,此次S-400的失利和航母的威胁,迫使它重新评估其军事战略。印度可能加速引进美国“爱国者”系统、以色列“铁穹”等反导技术,同时寻求与俄罗斯合作升级S-400的低空防御能力。但这些举措能否在短期内弥补技术代差,仍需观察。

巴基斯坦高超音速导弹击穿S-400的事件,既是军事技术的较量,更是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比拼。中巴深度合作形成的技术优势,正在南亚次大陆重塑力量平衡。而印度过度依赖进口装备的弊端,在实战中暴露无遗。未来,随着高超音速武器的扩散和防御技术的迭代,如何构建灵活高效的防御体系,将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这场冲突的涟漪效应,已远远超出南亚地区,成为全球军事格局演变的重要注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