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些日子里,有关众多声名远扬的医院以及医学院学术造假的事件接二连三地被揭露出来,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舆论的海洋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并迅速引发了媒体的极度关注。



持续爆料此事件的微博红V用户趣味图书馆透露,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这位在学术领域声名卓著的人物,竟被质疑多达 24 篇论文存在造假嫌疑。董晨教授,作为杰出的免疫学家,其在学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不仅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还兼任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在过去一直备受赞誉和尊重。

然而,自 2020 年 5 月开始,在 pubpeer 这个素有“科研界纪委”之称的平台上,陆续出现了有人匿名发帖的情况。这些帖子对董晨院士共 24 篇论文提出了质疑,认为可能存在一图多用和重复使用等严重问题。而且,这些被质疑的论文发表时间跨度极大,从 2003 年一直延续到 2019 年,其中大部分是董晨院士与 MD Anderson 癌症中心期间发表的。这些文章所刊登的期刊,不乏像 Nature、Immunity 等在科学界具有顶级影响力的刊物。



针对其中一篇 Nature 文章所引发的质疑,董晨院士作出了回应,声称:“基本上排除恶意造假,展图没有经过人为加工,造假是不成立的。”然而,恰恰是他回应中的这个“基本”二字,实在是耐人寻味。这模棱两可的表述,不禁让人深思。那么,董晨院长被质疑究竟是否是无中生有呢?网友们在看到董晨院长的回复之后,反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人感到困惑,有人则是愤怒,纷纷调侃道:那您是善意的造假了?这种质疑和调侃的声音,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公众对于学术诚信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于学术权威的监督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有关学术造假的风吹草动,都会引发轩然大波。而董晨院长的这一事件,无疑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让人们对于学术道德和规范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去年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涉嫌学术造假之后,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就曾发布《Top Chinese researcher facesquestions about image manipulation》的文章,针对曹雪涛院士事件进行了简单回顾,同时进行了点评。其中有一句话,笔者记忆犹新。

“The cost of research misconduct is either very low or does not exist in China. Academic misconduct in the U.S. and Europe usually leads to resignation or dismissal, but that practice is not very common in China.”

什么意思呢?这里所指的是中国在对待学术不端这一严重问题上,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过低了,甚至几乎可以说趋近于零。在学术研究这个严谨且神圣的领域中,学术不端的行为本应受到严厉的惩处,然而在中国的现实情况却令人忧心忡忡。

以美国和欧洲为例,在那些地区,一旦被发现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当事人面临的结局往往极为严峻,要么被迫辞职,从此告别自己的学术生涯;要么直接被所在机构开除,名誉扫地。这是因为他们深知学术的纯粹性与真实性不容玷污。



但在中国,我们却几乎难以看到如此严厉且果断的处理方式。这无疑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倘若学术不端的行为被确凿证实,然而校方或者相关部门却对此事表现出漠不关心、毫不在意的态度,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处罚措施,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

想象一下,那些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做学术的人,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坚守着学术的道德底线,当他们看到那些学术不端者逍遥法外,未受到应有的制裁时,内心会作何感想?或许会感到极度的不公和失望。

毕竟,在当前的环境下,如果学术不端行为最终都能安然无恙,那么难免会有人产生这样的错误想法:干脆大家一起造假算了。因为造假所需的时间短,成本低,想要什么图自己 P 什么图,短期内发多篇论文不在话下。



这种造假的风气能够推动国内科技的进步吗?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真正的价值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深思考的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