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李渊正式起兵之前,李渊长子李建成便奉父之命在河东一带私下结交了不少才杰之士。617年,李渊在晋阳正式起兵反隋,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回到太原帮助父亲一起对抗隋朝。



李建成回到太原后,作为李渊的嫡长子,被授予左领军大都督,并且封陇西郡公。

待李渊率兵攻入长安后,扶隋炀帝的孙儿杨侑为傀儡皇帝,史称隋恭帝。恭帝将李渊册封为了唐王,而李建成作为李渊嫡长子,则是被册封为了唐王世子。便是从此时开始,李建成开始开府设置官属。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之变中被宇文化及所害;

如此一来,大隋王朝便没有了一国之君。

对于李渊而言,称帝的时机也到了,随即李渊便在长安称帝。

称帝后,李渊便将嫡长子李建成封为皇太子。

被封皇太子后,李建成帮助父皇处理朝政事务,并且在听取了谋士魏征的建议后,打算收复被秦王李世民重创的刘黑闼,将大唐王朝的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李渊也曾尝试任用裴寂,但是不管是李建成还是李渊最终都失败了。

秦王李世民仍旧是大唐王朝的第一大功臣,对太子李建成构成了极大地威胁。

李建成也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便同四弟李元吉一起密谋除掉李世民。

为了自保,李世民最终在身边幕僚的劝说下,于武德九年(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与四弟李元吉被杀,李世民作为李渊的结发妻子太穆皇后窦氏唯一还在世的儿子,被李渊封为了皇太子,没多久李渊禅位李世民,李世民正式成为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

李建成作为唐朝的第一位皇太子,在世时身边自然有很多的幕僚与心腹。



公元626年,37岁的李建成被杀,他死后,作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是如何对待他的幕僚与昔日心腹的呢?

只能说,李世民不愧为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

李世民的堂兄——庐江王李瑗

李瑗是隋朝柱国、备身将军李哲的儿子,而李哲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唐太祖李虎第七子李蔚的孙儿,而李蔚与李渊的父亲、唐世祖李昞是亲兄弟,李昞为李虎第三子。

也就是说,李瑗是李渊的堂侄儿。

若是按照辈分话,李世民与李建成都要称呼李瑗为堂兄。

李瑗并非将才,而且懦弱无能,但是作为李渊的侄儿,只要李瑗能够对大唐王朝忠心耿耿,李渊便不会亏待了李瑗。

果然,唐朝建立后,李瑗便先后任刑部侍郎、信州总管等职,并且被高祖皇帝李渊册封为了庐江郡王。



武德九年,也就是李建成被杀这一年,李瑗被任命为幽州都督。

李渊担心李瑗无将帅之才、不能胜任幽州都督一职,便特地派了右领军将军王君廓来辅佐侄儿。

然而,李瑗却最终因为王君廓而惨死。

王君廓原本是强盗出身,因骁勇善战而位至右领军将军。

但是他阴狠奸诈,而且狠毒,然而李瑗却将王君廓视为心腹,事事时时都依赖王君廓,甚至跟王君廓结为了亲家。

而且在太子李建成与亲王李世民之间,李瑗也选择了李建成,同堂弟李建成的关系十分要好。



李建成被杀后,消息还未传到幽州,也就是说李瑗还不知道李世民已经被封新太子的消息。

但是李世民很清楚李瑗与长兄李建成的关系匪浅,担心李瑗一旦得知玄武门之变一事,很可能会因为李建成之死而反叛朝廷;所以李世民随即便派人马不停蹄赶往幽州,打算将李瑗召回京城,以免李瑗在幽州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而且为了不让李瑗起疑心,李世民还特地派了时任检校右骁卫长史的崔敦礼前往幽州。

虽然李瑗并不知道京城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崔敦礼的突然到来让李瑗一下子慌了手脚,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便找王君廓来商量对策。



最终李瑗听从王君廓的建议,将崔敦礼直接抓了起来,逼问崔敦礼京城究竟发生了何事,但崔敦礼就是不肯屈服。随后李瑗便召集兵力,并且将燕州刺史王诜叫来商量对策。

李瑗身边的兵曹参军王利涉在为李瑗出谋划策如何起兵的同时,还劝说李瑗:不要将城内外兵马交给王君廓,王君廓反复无常。

王君廓得知二人谈话后,便先李瑗一步找到了王诜,直接将王诜斩杀。

随后王君廓率领自己的部下入城,在李瑗未发现之前,将崔敦礼放了出来。并且劝说李瑗的部下不要背叛朝廷,最终只剩下了李瑗一人。王君廓在抓住李瑗后,便将李瑗勒死了。

这一年李瑗尚且只有41岁,若无此事可以继续安享荣华富贵。

然而李瑗并未真正的起兵,却落得一个被废为庶人的结局。



李建成的心腹——冯立

冯立,是北魏京兆郡公冯熙的后人,因为颇有武艺、略识的一些字而得到太子李建成的赏识,而且还是李建成的心腹,任翊卫车骑将军。

李建成被杀后,李建成身边很多的谋士、将士都四散而去。

冯立边感慨道:太子活着的时候,都接受太子的恩典;如今太子死了大家怎么能都逃了呢?

随即冯立便率兵攻打玄武门,在玄武门苦战良久,最终得以杀了屯营将军敬君弘。如此冯立才觉得,可以稍稍报答太子了。

随即冯立便放弃了反抗,前去向李世民请罪。



李世民虽然数落了冯立一番,但是并未将其处死,而是将他留下在朝为官。而且没多久冯立便率兵对战突厥,立下了战功,太宗皇帝得到消息后很是高兴,将其拜为广州都督。

在任上多年,冯立颇有声望,最终也死在了任上。

深得李建成器重的王珪

王珪性情淡雅,颇有志向,从不随意结交朋友。在隋朝开皇十三年(593年)的时候,王珪入朝为官,被授予太常治礼郎一职。原本王珪可以一直在朝为官,但是在仁寿四年(604年)时王珪的叔叔王頍跟随汉王杨谅起兵谋反,杨谅起兵失败,王珪也受到了牵连。

王珪逃走后,隐居了十多年的时间,一直到唐朝建立后才转而在唐朝为官。

李渊将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后,王珪便被任命为太子中书舍人,后来改任太子中允,深得太子的器重。



武德七年(624年),在太子与秦王之间矛盾越来越大的时候,高祖皇帝认为王珪未能及时劝说太子,以至于太子与秦王兄弟失和,所以便将王珪流放到了巂州。

而王珪也因此而因祸得福,并未亲眼目睹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得以逃过一劫。

李建成被杀后,王珪便被李世民召回了京城,出任谏议大夫一职。

之后王珪又继续在朝为官13年,位至礼部尚书一职,还参与修订了《五礼》一书,书成后王珪得到了太宗皇帝十分丰厚的赏赐;不仅如此,太宗皇帝信任器重王珪,让其担任魏王李泰的老师。

贞观十三年,王珪病逝。

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徵,原本忠于太子李建成



魏徵从小便生活穷苦,但是他有大志向,十分喜欢读书,涉猎甚广,尤其对纵横之说很是钟爱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武阳郡丞元宝藏的麾下为官;元宝藏写给瓦岗寨李密的信都是出自魏徵之手,正因为如此魏徵引起了李密的注意,李密将其收到自己麾下。只是魏徵为李密所献上的十条计策,都没有得到李密的采纳。

次年,李密归降了李唐王朝。

魏徵跟随李密一起归降大唐,只是李密的部将李勣尚且占着原本李密的地盘,不知何去何从。魏征便主动请缨前去劝说李勣,李勣也打算归顺唐朝,并且开仓放粮来接济淮安王李神通。但是这年九月夏王窦建德攻打李神通,魏徵等人均被窦建德所俘。

窦建德,将魏徵任命为起居舍人。

621年,秦王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兵前来救援,结果惨败,窦建德也被秦王李世民所获。而魏徵时隔三年,再一次归降了唐朝。

已经被封为太子的李建成,早就听说了魏徵的名声,便将魏徵收到了自己麾下,任命其为太子洗马,对魏徵很是敬重。



而魏徵也成为太子身边很重要的谋士,为李建成出谋划策。

魏徵很清楚,李建成虽然是太子,但是论战功李建成远不如秦王;所以便在武德五年(622年)建立太子领兵出征,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自请出兵征伐刘黑阀,立下了战功。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与李元吉被杀。

李世民听说魏徵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将自己安排到其他的地方去,所以便让人将魏徵召来,质问魏徵:你为何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呢?

一旁的人,都为魏徵捏了一把汗,毕竟魏徵回答不好便要丢了性命。

然而魏徵却理直气壮地说:若是太子早就按照我说的去做,便没有如今的祸事了。

在此之前,太宗皇帝便很欣赏魏徵的才能,如今见魏徵如此直言不讳,并没有丝毫的隐瞒,便打算将魏徵收到自己的麾下,让其做自己的幕僚。



而魏徵,也因为遇到了千古一帝李世民,而成为名垂青史的“谏臣”。

不得善终的异姓王——罗艺(李艺)

在庐江王李瑗死后,太宗皇帝便将目光转移到了异姓王——燕郡王罗艺身上。

罗艺是隋朝监门将军罗荣的儿子,为人狡诈、刚愎不仁义,但是他骁勇善战,靠着自己的战功而被拜为虎贲中郎将,驻守在涿郡。

在隋朝末年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的时候,罗艺也趁机自立,自称为幽州总管,掌管幽州、营州二地,成为东北一带的一大割据势力。

在各方势力都在巴结罗艺的时候,罗艺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归降李唐王朝。

武德三年(620年),罗艺正式归顺大唐,唐高祖李瑗不仅下旨将其封为燕郡王,而且为其改名为李艺。罗艺归降大唐后,确实也立下了不少战功,比如武德五年罗艺先是跟随秦王李世民一起攻打刘黑阀;后又跟随太子李建成再次征伐二次起兵的刘黑阀。



刘黑阀被斩杀后,李瑗将罗艺拜为左翊卫大将军。

罗艺自以为自己战功赫赫,而不将他人放在眼里。

但是却同太子李建成的关系颇为密切,罗艺曾帮助李建成招揽一大批的将士驻守东宫,这些将士被称之为“长林军”。

李渊在得知此事后虽然很生气,但是因罗艺功劳大而赦免了他。

此事后,罗艺便奉命前往泾州镇守。

玄武门之变时,罗艺便因此而逃过一劫,并未受到李建成的牵连。

太宗皇帝李世民掌权后,也没有为难罗艺;甚至为了安抚罗艺,而封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然而颇有野心的罗艺并不满足于此,私下里召集大量将士,准备谋反。

太宗皇帝得知后,下旨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前去平定叛乱。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朝廷的大军还没到,罗艺便被幽州太守等人直接赶出了幽州。

罗艺抛妻弃子想要逃往突厥,没想到半路上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就这样,跟李建成关系十分密切的两大势力:李瑗与罗艺,都迅速溃灭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