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国(上):历史沿革

高昌国是从460年到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的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地方政权。历经阚氏高昌(460年-488年)、张氏高昌(488年-496年)、马氏高昌(497年-501年)及麴氏高昌(502年-640年)四个时期。


1.阚氏高昌

阚氏高昌,5世纪后期在高昌建立的王国。建立者是阚伯周,是柔然的附庸国。460年,柔然攻高昌,河西王沮渠安周被杀,高昌北凉灭亡。阚伯周被柔然立为高昌国王,477年,阚伯周去世,其子阚义成即位。次年,义成之兄阚首归杀害阚义成,自立为王。488年,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阚氏高昌灭亡。

阚氏是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汉族大姓,十六国末期其首领阚爽在后西凉、柔然帮助下占据高昌,自任太守,宣布脱离北凉统治。442年沮渠无讳率北凉残部重占高昌,阚爽率族人逃往柔然避难。次年,沮渠无讳建立后北凉。460年,柔然国势比较强盛,处罗可汗决定帮助阚氏复国。十一月,柔然派遣大军南下攻克后北凉,杀死沮渠无讳的继承人沮渠安周,帮助高昌阚氏重返家园。此时阚爽已死,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此后以高昌为国号,亦称"阚氏高昌"。阚伯周建立阚氏高昌后,柔然为其保护国,并长期使用受罗部真可汗的“永康”年号;对内发展地方经济,崇尚汉族文化传统,信奉佛教。阚伯周死后,儿子阚义成继位。之后阚义成的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491年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共传3世,计31年。

2.张氏高昌

张氏高昌,为敦煌郡人张孟明(460年-496年)建立。他于488年至496年在位。488年,高昌王阚首归被高车王可至罗所杀,阚氏高昌灭亡。高昌人拥立张孟明为王,496年,高昌国人将其杀害,拥立马儒为高昌王。

3.马氏高昌

马氏高昌,为马儒(5世纪-501年)建立,他于496年至501年在位。496年,高昌国人将高昌王张孟明杀害,拥立马儒为高昌王。巩顾礼为左长史,麴嘉为右长史。497年,派遣司马王体玄到北魏朝贡,请求高昌国举国迁住内地。北魏孝文帝接受了马儒的请求,派遣明威将军韩安保接纳,割伊吾五百里地,供马儒居住。马儒派遣巩顾礼、麴嘉迎接韩安保,出高昌国境四百里,而韩安保不至。巩顾礼等回高昌,韩安保亦回伊吾。韩安保派遣韩兴安等十二人出使高昌,马儒再遣巩顾礼和世子马义舒迎接韩安保。至高昌境外百六十里白棘城。而高昌本地人眷恋本土,不愿东迁,相勾结杀死马儒而立麹嘉为王。


4.麴氏高昌

麴氏高昌,501年在高昌建立的王国。建立者是麴嘉。

隋开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隋炀帝即位之初,便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贸易,并调查了解西域区情。裴矩后来将其获得的有关信息撰成《西域图记》呈上供隋炀帝参阅。

大业四年(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之后又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隋朝开始经营西域诸地事务。并于高昌国置西戎校尉府统管西域事务,

大业八年(612年)冬,隋炀帝将华容公主嫁给了来朝的高昌王。

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句丽。

贞观初(626年),高昌王麴文泰来朝。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轻辱唐朝,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1)政治

麴氏高昌基本上沿用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王以下,有相当于宰相的令尹;下面设立吏部、祠部、库部、仓部、主客、礼部、民部、兵部等许多行政部门。高昌境内共设4个郡和18个县。各城也仿照中原城市的坊里建筑模式,工商业集中经营,防火、防盗设施齐备,城门由禁卫军把守,各郡、县也分别由司马领兵守卫。

隋炀帝即位之初,便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贸易,并调查了解西域区情。裴矩后来将其获得的有关信息撰成《西域图记》呈上供隋炀帝参阅。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之后又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并于高昌国置西戎校尉府统管西域事务,大业八年(612年)冬,隋炀帝将华容公主嫁给了来朝的高昌王。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句丽。

麴氏王国以高昌(新疆吐鲁番县东南60里阿斯达拉)为王都,以长子为继承人,称“世子”。国王之下,置交河、田地二公,由王子担任,分别镇守交河、田地二城。王廷内,置中郎,传宣王令。置令尹—人,“比中夏相国”,很可能兼理高昌郡事,相当于丞们兼京兆尹。令尹之下,文官系统在麴氏王朝末期,分为八部,即:吏、祠、库、仓、主客、礼、民、兵部。每部置长史一人为正长官,司马一人为副长官。八部下,置侍郎、校书郎、主簿、从事等官吏,“阶位相次,分掌诸事”;此外,还置“省事”,专门负责“导引”。高昌是个高度君主集权的王国。军国大事,几乎全部由国王专断(甚至民间土地所有权的转让,也由国主决定);在国王周围也有一个很小范围的决策机构,“由世子(很可能即兼令尹)及(交河、田地)二公”组成,日常事务,由他们“随状断决”。王廷诸官,属于行政官员,“虽有列位,并无曹府”,每天清晨诸官上朝,“集于牙门评议众事”。官虽多而衙门少,事务性质的工作,办起来到也集中、迅速。

高昌国和中原一样,也实行郡县制。据黄文弼考证,其大城有五,即高昌、田地、交河、蒲昌和天山城;并且倾向于五城即五郡。由于解放后大量吐鲁番文书的出土,经研究,高昌麴氏王朝后期,有都城一高昌城;郡城三:交河、田地和南平城;县城十四:横截、永昌、无半、始昌、安乐、安昌、永安、洿林、高宁、宁戎、威神、临川、酒泉、龙泉城;镇戍四:东镇城、笃进、盐城和柳婆城。总计二十二城。《周书·高昌传》说:“诸城各有户曹、水曹、田曹”,每城由国王派遣司马、侍郎相监检校,名为“城令”。

《北史》和《周书》都提到其刑法“与华夏小异而大同”。根据高昌章和十一年(541年)都官文书,王国中央有都官部负责刑律,其长官是都官长史麴顺。为了翟忠义其人有一个奴隶逃亡,国王麴坚亲自下令,要都官部行文郡县,进行追捕,都官部的文书是直接下达给交河郡以及柳婆、无半、盐城、始昌4县“司马主者”的。说明其司法系统是都官、郡司马、县司马。

《北史》提到“赋税则计田输银钱,无者输麻布”。从出土的文书研究,其赋税制度较复杂,有租、有调、有徭役,还有诸如“丁正钱”、“远行马价钱”、“逋绢钱”等杂税。王国中央负责财政的机构可能是民部或仓部;徭役的征发,特别是有关军事性徭役的征发,可能由兵部负责。在地方郡县,负责机构可能是“户曹”。


(2)军事

最高级的武官是左、右卫将军,很可能即由交河、田地二公兼任。其次,是建武、威远、陵江、殿中、伏波五将军。近百年来,由于考古发掘。大量碑志、文书出土,将军称号除上述五名外,另知有冠军、奋威等号。沙漠城邦国的高昌,骑兵是主要兵种,其“兵器有弓、箭、刀盾、甲、靳”;兵部对马匹和马料控制甚严,出土的麴氏高昌兵部文书中,不少是有关马匹和马料征调和管理的。兵部只负责军队的行政管理,军队的指挥和统率权则属于国王和左、右卫将军,即国王和他的儿子们。由于马匹数量不多,高昌国的胜兵数量大概在万人左右。

(3)宗教

据文献记载,高昌流行佛教。从国王到百姓笃信佛法,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可见高昌国的佛门香火之盛。

依《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载道安〈摩诃波罗蜜经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高昌国师鸠摩罗跋提就曾向苻坚献梵本《大品经》一部。弘始二年(400)法显西行途经高昌时,也得到供给旅资,顺利地直进西南。当时也有高昌沙门道晋、法盛等游历西域。并有沙门法众、沮渠京声等从事译经。由此可见这时高昌佛事已经非常兴盛。及北凉沮渠蒙逊领有此地后,高僧辈出,译经风气大盛。

麴氏高昌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保护,佛法隆盛。当地君王也极为崇佛,如高昌王麴伯雅听沙门慧乘讲《金光明经》,竟用自己的头发铺在地上,请慧乘踩在上面讲经。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西游时,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玄奘绝食数日,才获准允其西去。但是,还坚留玄奘三藏讲经一月,并度四沙弥以充侍者,又赠送袈裟、黄金、绫绢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马三十匹,为之送行。又写信给龟兹等二十四国,恳请护卫玄奘法师。从这些方面,可以知道当地崇信佛法不遗余力。但史籍中记述寺院情况不详,《名僧传》记载︰约当太和年间(477~499),高昌有仙窟寺、尼寺都郎中寺。《西州志》残卷记载︰柳中县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之丁谷窟,有一寺一禅院;又前庭县界山北二十二里之宁戎谷有窟寺一所。回鹘时也盛行佛教,宋·干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曾遣使僧法渊,到京城献佛牙、琉璃、琥珀盏。雍熙元年(984)王延德自高昌还,在《行记》中谈到高昌尚有佛寺五十余所,都是唐赐敕额,寺中备有《大藏经》。又有摩尼寺,寺中皆有波斯僧徒。一直到元、明之际,高昌一带仍奉佛有僧寺。及回鹘侵入后,除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祅教、景教等。考古出土无数佛像、佛画,与梵语、胡语、汉文、回鹘语经典。此中,以回鹘语写成之经典,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方广神通游戏大庄严经》、《弥勒下生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多为译自汉译藏经之转译本。此外,此地另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石窟等著名佛教遗迹。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