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即日起,本报连载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教授的《流声》。《流声》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李浩学术文集中研究汉语姓名学的札记。

作者从汉语姓名的起源、姓名的构成、命名的方式、姓名文化的内容、人工智能时代姓名文化的新功能以及姓名文化的价值等几个侧面,移形换步,透视汉语姓名中所积淀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作者敏锐地关注到姓名符号在当下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与微妙变化,将人们习焉不察的各种称谓和识别方式与姓名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学理性考察,遂使得本书与坊间已有的姓名读物有了明显的区别。

为方便阅读,原书的引文出处和页下注释均删掉,如引用,请核对原书。

尊号

尊号是尊崇皇帝和皇后的称号,这是生前奉上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记载,“臣(李斯)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语言学家王力据司马光《请不受尊号札子》认为“尊号起于唐武后中宗之世”,看来是不确切的。后来一般嗣位的新皇帝尊前皇帝为太上皇,尊前皇后为太后,也都属尊号。唐代以来,尊号越变越长,例如武则天受尊号为圣神皇帝、中宗为应天神龙皇帝、玄宗为开元神文圣武皇帝、皇太祖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有时甚至可以连续给一个人上几次,但都是封建文人的阿谀奉承之辞,没有什么意义。此处只是作为与称号有关的典章制度给大家提示一下。

与尊号相关的还有所谓的追尊先祖、封赠三代之类情况,这是指继位的后代君主或后世子孙对先世祖先进行缅怀悼念的一种方式,也是封建时代的一种礼仪。顾炎武曾就汉人追尊之礼谈道:“太上皇,高帝父也,皇而不帝;戾太子、悼皇考,孝宣之祖若父也,太子、皇考而不帝;舂陵节侯、郁林太守、巨鹿都尉、南顿令,光武之高、曾若祖、父也,侯而不帝,太守、都尉而不帝,君而不帝,此皆汉人近古。而作俑者,定陶共皇一议也。”秦始皇登基后,就曾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赵匡胤开国,就追尊高祖为文献皇帝,尊曾祖为惠元皇帝,祖为简恭皇帝,父为武昭皇帝。越到后代,追尊的称号越长,而且不光君王,就连贵族大臣也可以追尊和封赠自己的祖先。如吴充在欧阳修的《行状》中就首列欧阳修的职衔标目——“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太子少师致仕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赠太子太师”,然后又叙其世系祖考:“曾祖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祖偃,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父观,皇任泰州军事判官,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郑国公。”类似的荣誉称号头衔,有时甚至多达几百字,洋洋洒洒,颇为风光气派。

第三章 命名的方式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离骚》

从学理上说,名字不过是社会成员在人我交往过程中互相区别的符号,此“名”与彼“实”并不一定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自古迄今都非常重视名实关系的统一。从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开始,人们就特别关注以名正实,名实统一。公孙龙著《名实论》强调名必须与实相当:“夫名,实谓也”“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荀子·正名篇》也主张“制名以指实”“名闻而实喻”。王安石甚至认为:“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虽然他们所讲的“名”与“实”主要是指哲学和逻辑学上的概念与实在的关系,但这种强调“循名责实”的文化氛围,使得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命名看成一桩非常重要的大事。战国时期,屈原在他的抒情长诗《离骚》一开始就叙述道: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对这几句诗的解释,古今歧义颇多。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言父伯庸观我始生年时,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赐我以美善之名也。”闻一多则据刘向《九叹》,认为“肇”为“兆”的假借字,说这一句是写父亲伯庸“卜于皇考之庙,皇考之灵因赐以此名此字也”。但不管哪一种解释,至少证明,作者把父亲为他命名这件事与世系祖考放在一块交代,并把它作为自己“内美”“修能”的一部分而津津乐道,足见命名这件事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名字当作呈露个人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试图通过名字隐微地表达自己的抱负、希冀、追求和情趣,别人也可以通过名字来窥测和释读他人的精神世界。这倒有点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所以,古人在命名时尽量从字义、字形、字音等多方面全面考虑,给人视觉、听觉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们能领悟到命名者美好深微的寓意。

一、命名方式的多样性

第一,仰古。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克己复礼”,因此,后人命名时也多表现出对古代的制度和人物的景仰,具体方式是在古人的名字前加上如、希、尊、应、学、宗、敬等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如刘子舆字希孟(孟轲字子舆),章中旦字希周(周公旦),宋学朱字用晦(朱熹字用晦),雷渊字希颜(颜渊),罗蒙正字希吕(吕蒙正)。仰慕同姓先达昔哲者,则直接在名字中间加仰、慕、宗等字。如孔宗尼、颜慕渊、孟敬舆、张希良、梁式鸿、萧仰何、李景白、李尤白、韩望愈等。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姜 琼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