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夜,知名大V胡锡进发布文章《到底击落了没?印度官方的沉默震耳欲聋!》,直指国际军购市场一场核爆级别的事件,可能烂尾。他显然是看到了这样一条视频:巴方官员在面对西方主持人的求证时,否认使用中国设备击落阵风战机。
西方主持人:巴基斯坦是否使用中国设备,击落这些阵风战机?巴方:没有中国设备。我们有中国飞机,但它们是在巴基斯坦制造组装的。
这是一位合格的外交官,在对全世界评论一起大事件时,逻辑是严谨的,可以说滴水不漏。
他如果回答是用的中国战机,就进入了对方设的坑,会被解读为中国军方直接参与了冲突。但他的回没有透露出半点漏洞给对方钻。
巴官员说了没有中国设备,枭龙和歼10都是在巴基斯坦本地组装的,所以这些设备就是巴基斯坦的装备。跟中国没有关系。
老胡曾是环球时报的总编,看问题的大局意识非亿万网民可比。
这家报纸是积极报道印巴空战的主力,也是唯一一家被印度点名批评的媒体。5月7日,印度驻华大使馆驳斥了《环球时报》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的一则帖文,称其有关巴基斯坦击落印度战机的说法是“虚假信息”。
这一警告让环球懵了:我们啥时候成了官方小报?我们一直都在秉承老总编的新闻精神,丝滑圆润地发布有图有真相的世界性消息。
果然,在胡总编的文章里,他认认真真地指明,印度外交机构否认了网上具体某张照片的真实性,指出它们是旧照片,也没有任何印度官员和机构否认印度战机被击落。
同时,他也注意到了印度媒体的反复态度。印度著名电视主持人周三指控巴基斯坦散布虚假消息,但是《印度斯坦时报》和《印度时报》等印媒周四又曝出一些印度境内发现飞机与导弹残骸的消息和照片。
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印度报》最早援引匿名政府官员的话报道,至少有三架印度战机在查谟和克什米尔的三个地方坠毁。
路透社等西方媒体都引用了《印度报》的这则报道,但是那条报道在上线3个小时后被删除,谷歌搜索中仍有该新闻链接,但打开后显示的是“查找的页面不存在”。
老胡的标题十分动人心弦,通过质问到底巴基斯坦是否击落了印军战机?指出印度官方的“沉默”震耳欲聋。
目前,虽然阵风被击落的消息已在亿万网友心中被绝对认可,任何一点疑问都会指为“别有用心的诋毁”。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有“阵风”战机被击落的唯一“官方认证”来自法国方面,CNN援引匿名法国高级情报官员的话说,印度空军的一架“阵风”战斗机被巴基斯坦击落,法国当局正在调查是否有多架“阵风”战机被击落。
回到外媒追问巴方是否依赖和直接使用中国装备这个事实上来,巴方官员在国内情绪万分激动,对着巴国人民的时候摆出一副我们有核,我们背后有“大哥”的姿态。
但在面对西方媒体时,却态度暧昧,甚至直接否认“中国武器直接参战”。这种矛盾的表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一、 “明牌”与“暗线”的博弈。
巴副总理兼外长达尔在国会高调宣布,巴空军就是“使用歼-10C击落印度战机”,并强调这是“中巴合作研发体系”的胜利。
当西方媒体进一步追问具体武器型号时,巴方却拒绝提供导弹使用证据,甚至否认“中国战机主导战局”。因为这是正式的外交场合,任何一点顈都有可能授人把柄,每一个字的表达都需要有多重考量:
1、避免激化国际舆论:法国作为“阵风”战机的制造商,通过情报官员证实一架“阵风”被击落,并启动调查。如果巴方高调宣扬中国武器的压倒性优势,就会证实中国武器直接用于战场,引发军火市场的格局彻底改变,甚至影响到中欧关系。
2、平衡中巴与西方关系:巴基斯坦长期依赖美国F-16等西方装备,但近年来转向中国采购歼-10CE、枭龙等战机。否认“中国武器主导”可缓解美国对中巴军事联盟的警惕,为未来争取更多外交空间。
二、印度的沉默与法国的焦虑。
印度对战机损失“三缄其口”,法国达索公司则陷入公关危机。印度以单价2亿美元购入 “阵风”战机,被价格仅为其1/3的歼-10CE击落,直接冲击了西方武器“高价即高能”的市场逻辑。印度网民掀起“信息战”,坚称巴方“伪造证据”,也试图维护印度“万国牌”军备的合法性。
三、中巴“全天候盟友”的默契。
尽管巴方部分官员对外淡化中国武器作用,但中巴军事合作的深度早已不言自明。特别是此次空战中,霹雳-15导弹残骸在印度境内被发现,这才是意义最重大的焦点。
巴方的“低调否认”,实则为中国避免卷入印巴冲突的舆论漩涡。这种策略既维护了中巴合作的实质,又为双方保留了灵活应对国际压力的余地。
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看了老胡的评论,好像看西媒评论差不多。好像打下了,又好像没打下,不确定。这就是老胡!这才是巴国新闻的精髓,也不用分东西方,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