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药品集采政策和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进口原研药正在公立医院系统内"淡出",而国产仿制药加速替代的浪潮席卷全国。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在国家药品集采选中的1600多个产品中,国产仿制药占比高达96%,进口原研药仅有70个品种中标。那仿制药替代原研药在国内外是总趋势吗?


全球绝大多数人群所使用的药品主要是仿制药

Guide View

在医药领域,药品主要分为原研药与仿制药。

原研药作为原创性新药,其诞生需科学家对海量化合物进行筛选,并经严格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有效性,研发周期通常长达 15 年左右,耗费数十亿美元。为保障研发企业收回成本,原研药上市后享有专利保护期,期间禁止其他企业仿制,借此维持市场独占地位。

仿制药则是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后,由其他制药企业复制其主要分子结构生产的药物。二者在活性成分、给药途径等核心要素上一致,但在制备工艺、辅料等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无需重复原研药的研发流程,仿制药开发成本大幅降低,价格通常仅为原研药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例如降压药硝苯地平,德国原研药一盒(30mg7 片)售价约 25 元,而国产仿制药一盒(10mg100 片)低至 3 元。

仿制药的出现不仅降低了患者用药成本,还形成了医药行业的良性循环。药企在原研药专利过期后仿制,通过简化的 BE 试验即可申请上市,生产厂家增多促使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形成 “专利悬崖”,进而倒逼原研药厂投入新药研发。同时,从公共利益角度考量,打破企业长期垄断也符合药品治病救人的本质属性。

近三年已有多款进口原研药陆续退出中国市场。据“中国医疗保险”公众号数据显示,已有160种以上的进口药未再注册。如礼来的ADHD治疗药择思达于2024年初停供中国,葛兰素史克也分别在2022年和2024年停止供应乙肝药贺维力和抗生素西力欣。

放眼全球,仿制药的广泛应用已是常态。美国仿制药处方占比高达 90%,其中约 42% 来自印度;德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大力推广仿制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及总统令也旨在推荐优质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控制患者自付费用。

Precedence Research 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仿制药市场规模为4680.8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达到约7286.4亿美元,2025年至203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04%。


图源:Precedence Research

亚太地区因慢性病患病率上升,拉丁美洲、中东及非洲国家需求增长,都将推动仿制药行业持续发展。


图源:Precedence Research

在新药研发加速的当下,仿制药回归合理价值区间是必然趋势,这也契合医药行业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逻辑,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民众依赖仿制药的现状,充分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仿制药质量监管体系的完善

Guide View

在医药领域,尽管仿制药与原研药拥有相同活性成分,但药物辅料、杂质以及制造工艺的差异,仍会对药品质量与疗效产生影响。为切实提升仿制药质量,我国自 2016 年起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将衡量标准从单纯的 “药学等效”(仅关注活性成分相似),提升至 “生物等效”,并将通过 “生物等效” 评价作为参与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硬性门槛。

“生物等效” 主要评估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人体内吸收代谢情况的差异。具体操作是将受试者双盲随机分组,分别服用原研药和仿制药,若仿制药服用者的血药浓度曲线处于原研药血药浓度曲线的 80%-125% 区间内,即判定为生物等效。同时满足药学等效和生物等效的仿制药,便被认为与原研药临床疗效相当,可实现相互替代,这也是当前国际公认的权威标准。

不过,曾有人质疑 FDA 设定的 80%-125% 的限定范围过宽,呼吁收窄指标。2010 年,FDA 与美国制药科学及临床药理学协会(CPS-CP)就此展开研讨。FDA 基于 1996 - 2007 年的 2070 个生物等效性数据,指出仅有 6% 的数据超出 90%-110% 的范围,且在 90% 的可置信区间内,仿制药与参比制剂的 AUC 平均差别不超 4.2%,Cmax 平均差别不超 3.5%。最终,CPS-CP 以 12:2 的投票结果否决了修改提议,稳固了 80%-125% 的 BE 标准,从生物等效性角度证实了仿制药质量的可靠性。


除实验室测试外,我国在仿制药质量监管上还注重真实世界研究。国家医保局于 2019 年、2021 年先后启动两次集采中选药品真实世界研究,涵盖 37 种中选仿制药,涉及抗感染、抗肿瘤等多个治疗领域,纳入病例数超 25 万份。

大规模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原研药和仿制药疗效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这表明,患者个体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用药习惯等产生的疗效差异,不能简单归结为仿制药效果不佳。

经历部分集采药质量争议后,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从流传文件及业内反馈来看,此次集采在医保支付标准和生产管理方面有重大变革。

流传文件中,在医保支付上,提出实行统一标准,以最高中选价的 1.5 倍作为医保支付标准上限,改变以往按比例报销模式。这种改革旨在大幅削减医保基金对高价原研药的支出,同时保障低价仿制药的支付水平,通过提高患者自付比例,引导市场向高性价比药品倾斜,将用药选择权交予患者。如果这一政策能够真正落地实施,将对原研药产生较大影响。

在生产管理层面,5 月 6 日流出的第十一批国采优化方案第二稿明确规定,参与集采的过评批文,在自行生产变更为委托生产时,持有人不得变更,直接限制 “A 转 B” 情况;首个中标周期内,不得随意变更生产工艺、原辅包种类及供应商,必须变更时,审批通过即取消中选资格,并对低价中选企业及涉及委托生产的持证人开展专项检查,全方位强化监管力度,确保仿制药质量稳定可控,推动仿制药行业朝着更规范、更可靠的方向发展。


仿制药替代原研药的全球趋势与中国现状

Guide View

仿制药能否真正替代原研药,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实际上,在全球医药领域,仿制药替代原研药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受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新药价格攀升等因素影响,各国医疗支出压力剧增,为缓解这一困境,鼓励使用仿制药成为多国政府的共同选择。这一趋势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国际通行惯例,是全球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从全球实践来看,各国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推动仿制药替代。

美国通过立法构建起完善的鼓励机制,进入 21 世纪后,多数州在法律层面给予药师一定药品选择权。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由于 Medicaid 为仿制药处方支付的配药费高于原研药,药师调配仿制药能获取更高利润,所以只要患者不坚持使用品牌药,且存在可替代仿制药,药师通常会开具仿制药。


德国和日本也积极采取措施推进仿制药替代。德国生物类似药开具的全国处方数量额度,由法定医保(GKV)和法定医保医师协会(KBV)共同商定,并对医生进行监管,以确保达成处方配额目标。日本则通过调整处方调剂费用政策,向仿制药倾斜,并对药店仿制药替代率进行严格要求与奖惩。经过 8 年 4 次政策改定,日本仿制药处方量占整体的比例在 2019 年达到 79.9%,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反观中国,作为仿制药大国,截至 2017 年底,全国 4000 多家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中,90% 以上为仿制药企业。截至 2024 年 4 月,在国家药品集采选中的 1600 多个产品里,国产仿制药占比高达 96% 。然而,我国仿制药替代进程相对缓慢,仍处于起步阶段。从研发注册、市场准入到临床使用等全周期政策来看,原研药仍保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尽管中国通过一致性评价显著提升了仿制药整体水平,但仿制药能否完全替代原研药,仍面临数据支撑不足的问题,部分品种在病人和医生群体中存在疑虑。

随着我国推行医疗机构带量采购政策,要求按年度药品总用量的 70% 估算采购总量,加之 DRG/DIP 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疗机构为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加速了原研药被仿制药替代的进程。

未来,期望管理部门给予仿制药企业更宽松的政策环境,以保障仿制药稳定生产和质量疗效。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保持耐心,积累更多有说服力的数据,推动仿制药替代原研药工作持续发展。

参考来源:

[1]公司官网/网络新闻

[2]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3]艾媒网

[4]药通社

[5]深蓝观

[6]知识分子

[7]同写意

[8中国医疗保险

[9赛柏蓝

制作策划

策划:Whale / 审核校对:Jeff

撰写编辑:Whale / 封面图来源:网络

媒体合作 | 微信号:GuideView2021

投稿转载 |13291812132(同微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参考文献如上,如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留言讨论。如需转载,请邮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联系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