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是明清任官重要途径
自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以来,科举考试逐渐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至明清,国家用人,首重科举。洪武首科即有“非科举者毋得与官”的规定,而后独重进士。清代亦是如此,《清会典》卷七载:“分出身之途以正仕籍,凡官之出身有八:一曰进士,二曰举人,三曰贡生,四曰荫生,五曰监生,六曰生员,七曰官学生,八曰吏。”进士是任官第一位。
有清一代,清代山东共有进士2259人,位居全国第四
有清一代,科举十分兴盛,自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历9朝260余年开科112次,共录取进士26847人。据《山东通志》统计,清代山东共有进士2259人。位居全国第四。
从府来看,济南府进士最多,有402人,临清州最少,有49人
清代山东进士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在清代山东12个府、州中,济南、青州、登州、莱州四府的进士合计达1382人,占全省进士总额半数以上。
其中,济南府402人,泰安府79人,武定府192人,兖州府118人,沂州府116人,曹州府100人,东昌府106人,青州府310人,登州府340人,莱州府330人,济宁州117人,临清州49人。
清代山东进士集中在济南、青、登、莱三府
济南作为省治,自然有优势。登州府和莱州府地处沿海,经济发达;青州府是山东省内鲁西运河沿岸地区与半岛沿海地区进行经济交流的必经之地,也是清代济南前往登、莱及胶州的必经之地,人员、物资的往来流动必然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强必然带来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办学条件,这是多出进士的基本条件。当然,具有良好的民风和学风,也是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大放光彩的重要因素。
从县、州来看,历城县和诸城县最多,有进士95人
清代山东省共有107个县和散州,平均每个县或散州有进士约21人。
最多的是历城县(今济南历城区)和诸城县,都有进士95人。其次是济宁州,有进士86人。第三的是潍县,有进士77人。第四是高密县,有进士74人。第五是莱阳县,有进士70人。
山东在清代共有6名状元,位居第四
清代山东共有6名状元,5名榜眼,3名探花。状元数也是位居全国第四,次于江苏、浙江、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