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在清明这个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重要时节里,我回老家祭祖扫墓归来,不由得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牧创作的那首有名诗作《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寄托杜牧情感的七言绝句,既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又表达了自己对亲人逝去的哀思,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从而脍炙人口,被誉为清明诗的千古绝唱。
众所周知,独特的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重要的法定传统节日,兼有古时上巳和寒食两节的习俗:踏青郊游和祭祖扫墓。
清明节由此成为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的假日,如此悲喜相融的情怀里,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抒发清明时节的诗词歌赋,可以说荟萃云集,在继往开来中表达了对清明这唯一以节气为纪念日的遥想与感叹。
在众多的清明作品中,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尽管只有四行二十八字,却直白道尽清明时节的景象和意象,不觉朗朗上口,让人耳熟能详。
杜牧也因这首家喻户晓影响深远的《清明》而名闻遐迩,成为晚唐时期让人挚念的卓越诗人。
那,杜牧是怎样创作《清明》的?他还有哪些名篇流芳千古?
这还得从杜牧不凡的生平说起。
公元803年出生于京兆的杜牧,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人,他的家庭背景可不简单。
其祖父杜佑是中唐的名臣,辅佐三朝的宰相,曾位列"三公"。其父杜从郁,荫授左拾遗,迁驾部员外郎。
杜牧本人也是古代少有的因年少成名而英姿飒爽的天纵英才,他于大和二年就因所写的《阿房宫赋》而获得保举资格,顺利进士及第后,不久得以校书郎的职务开启履历丰富的仕途生涯,又以经略之才唱响晚唐文坛,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只可惜,杜牧生不逢时,他生活的年代恰巧是牛李党争祸乱晚唐达四十余年的动荡时期。
秉持文人傲骨的杜牧,如同他的先辈"诗圣"杜甫一样,不愿趋炎附势为权贵折腰,也就在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备受排挤,却又身陷党争漩涡中报国无门。
于是,天性耿介的杜牧便在放浪形骸中寄情山水,流连于歌楼酒馆之间激昂文字,以另类的方式写意不得志的短暂一生。
这首千古传唱的《清明》诗,便是他出任池州刺史期间触景生情之下写下的有名诗作。
想当年,淮南节度使牛僧儒欣赏杜牧之才,便邀请杜牧到扬州担任掌书记,杜牧由此开启奔波转战的仕途之旅,先后历练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左补缺、膳部员外郎、比部员外郎等职。
由于当朝宰相李德裕不满杜牧与牛党的关系,便于会昌二年即公元842年,将杜牧外放到黄州任刺史,3年后,又贬迁池州刺史。
池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贵池县。在这里,年过不惑的杜牧在清明时节有感于漂泊的入仕经历,很多时候只能孤身在外,哪有闲暇与家人欢度团聚?忧郁和思念的情感油然而生。
于是,才华横溢的杜牧便在情景相融的思绪下运用优美的语言,以细腻的笔触创作了极具审美情趣的《清明》。
这首诗,既体现了大地回春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自然景象,又通过春雨所见烘托了路上行人低落的情绪,个个落魄断魂,显示出凄迷悲凉的心境。
该怎样摆脱如此迷乱的状态呢?诗人随之笔峰一转,在清淡答话中交待了问题解决的途径。
那就是问路,找一个可以歇歇脚避避雨还能小酌三杯的小酒馆,既可以烘干被雨淋湿的衣裳,又可以散散清明时节带来的愁绪。
这个小酒馆在哪里?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就是最好的地方。因为隐约红杏梢头的酒帘正春意盎然地迎候雨中行路的客人。
全诗就这样在含蓄的起承转合中实现了"不尽之意,在于言外"的艺术之美,杏花村的美酒也因此而扬名天下。
曹雪芹所写名著《红楼梦》,其中女主角林黛玉兴之所至的《杏林在望》,灵感即源于此。
由此可见,杜牧的《清明》魅力之所在,其千古绝唱非同一般。
事实上,有鬼才之称的杜牧流传至今的佳作还不只《清明》,更有不少名篇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让后世赞不绝口。
前面提到的《阿房宫赋》就是杜牧少年成名的力作,"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等等朗朗上口的佳句至今让人叹为观止,可谓淋漓尽致地描述了阿房宫的华丽。
此外,杜牧有名的诗作,如冷宫主题诗代表作《秋夕》,不忘初心的《赤壁》,回忆扬州生活的《遣怀》、《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感念宣州的《张好好诗》及《江南春绝句》、《题乌江亭》,忆金陵的《泊秦淮》,忆镇江的《杜秋娘诗》,忆洛阳的《过华清宫绝句》,还有回京都后欣赏绚丽秋色的《山行》等。
可以如是说,堪称全才的杜牧,算得上古代文坛的牛人,留下的名篇数不胜数,实属千古风流人物。
乙巳年清明即兴于象山脚下。唯斯人,吾谁与归?遂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