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看见光明(ID:kjianguang)

在全球贸易体系遭遇单边主义冲击的关键时刻,中国与欧盟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开启了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2024年以来,中欧贸易额突破7858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达2600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0万列,成为连接亚欧的黄金通道。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在应对美国关税霸凌时展现的战略定力与制度优势,为欧盟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中国通过不谈判、不妥协、不孤立成"三不"战略功化解了美国的关税压力。

中国对美加征对等关税至125%,限制稀土出口反制美国科技霸权,同时深化与欧盟、东盟、拉美等地区的合作。

这种"以多边主义对冲单边主义"的策略,使中国在2025年第一季度仍保持3.2%的经济增长,而美国同期GDP却萎缩0.3%,通胀率攀升至4.1%。

欧盟从中看到了"制度性对话"的价值。

中国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如华为5nm芯片量产、宁德时代欧洲电池厂投产,为欧盟摆脱对美依赖提供了现实可能。

2025年3月,中欧达成四方面共识:反对美国关税霸凌、启动市场准入磋商、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重启贸易救济对话机制。

这标志着中欧关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

例如,匈牙利车展上中国新能源跑车的亮相,不仅抢占欧洲高端市场,更推动欧盟加速绿色转型。

德国大众追加在华投资200亿欧元,西门子在成都设立产业生态中心,丹麦丹佛斯在南京建成碳中和工厂,这些案例印证了中欧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面对美国"对等关税"的步步紧逼,欧盟终于放弃幻想,采取"反制+谈判"的双轨策略。

5月8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950亿欧元美国进口产品启动反制程序,涵盖飞机、汽车、化工品等关键领域,并首次启用"反胁迫工具"对美服务贸易加征关税。

这一举措直指美国经济命脉,美国对欧盟服务贸易顺差达1090亿欧元,科技巨头30%的利润来自欧洲市场。

欧盟的反制策略呈现三大特点:针对共和党票仓州的农产品的精准打击。

依据《数字市场法》对苹果、Meta开出7亿欧元罚单的法律博弈、通过反胁迫工具限制美企参与欧盟公共采购的制度创新。

这种"软硬兼施"的打法,既避免了与美国直接军事对抗,又通过规则重构削弱美国霸权。

例如,欧盟推动《数字服务法》《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等立法,实质是在数字领域建立"欧洲标准",与美国争夺全球治理话语权。

然而,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法国主张全面反击,包括暂停对美投资;而爱尔兰、意大利则担忧升级冲突会损害自身经济利益。

这种分歧在关税谈判中尤为明显:欧盟提出工业品零关税方案遭美国拒绝后,至今未获美方明确谈判方向。

但总体而言,欧盟已形成"团结反制"的共识——冯德莱恩明确表示,27个成员国将一致行动,保护经济利益。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在反噬美国自身。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萎缩0.3%,洛杉矶港货运量同比下跌35%,沃尔玛中国商品库存仅剩30天供应量,波音股价累计下跌45%。

更严重的是,美国农民和军工企业成为牺牲品。

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同比增加1500万吨,美国豆农损失惨重。稀土出口限制导致美国军工企业被迫以3倍价格从黑市采购原料。

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引发国际社会集体反弹。

欧盟、东盟、拉美等主要经济体联合抵制美国关税,在WTO框架下发起23起诉讼。

瑞士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美国关税政策不仅破坏全球产业链,更导致其自身经济陷入"自我孤立"。

中国对7类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镝、铽等关键材料价格飙升3倍,直接影响F-35战斗机等1000多个武器系统的生产。

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同样加剧。

加州州长纽森起诉特朗普政府,12个州联合指控关税政策违宪,美国农民因大豆价格下跌陷入困境,制造业企业因成本上升被迫裁员。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报告显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导致美国损失200万个就业岗位,进一步削弱其经济竞争力。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对全球化的逆动,其失败早已埋下伏笔。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通过关税胁迫他国的行为,最终都将损害自身利益。

1930年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贸易萎缩,导致大萧条加剧。

2018年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同样以美国农业和制造业受损告终。

如今,特朗普重蹈覆辙,其关税政策不仅未能实现"美国优先",反而加速了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构。

中国与欧盟的合作正是对单边主义的有力回击。

中欧解除相互交往限制、重启投资协定谈判,标志着双方在反对美国霸权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这种合作不仅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更推动多边主义成为国际秩序的主流。

正如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所言:"中欧合作是对全球化未来的投资,而美国的关税政策正在将世界推向分裂。"

在这场全球经济治理的博弈中,中国以"制度性开放"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欧盟以"规则博弈"重塑战略自主性,而美国则因单边主义陷入孤立。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如同一场"零和游戏",最终将导致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失势。

当中国与欧盟携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时,美国的关税霸权注定在历史的洪流中溃败。

中欧关系的质变,恰逢美国战略挤压形成的“推力”与中国市场机遇产生的“拉力”双重作用。

面对美国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脱钩断链”,欧盟企业遭遇双重困境:既受制于美方技术封锁,又难以承受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电动汽车产业尤为突出,美国以“产能过剩”为由抵制中国车企,却迫使欧盟在保护本土产业与维持对华供应链之间艰难权衡。

中国则以超大规模市场与产业链优势,为欧盟提供战略缓冲。

2025年中欧贸易额突破7858亿美元,单日交易量相当于建交初期的全年规模,这种经济共生关系已成为欧盟抵御美国压力的“减震器”。

更具深意的是,中国主导的“文明共存”理念正在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

从敦煌壁画与诺夫哥罗德古城的联合修复,到数字丝绸之路与北极航道的协同开发,中欧合作正在创造超越“中心-边缘”范式的新型文明互鉴模式。

中欧战略协作的本质,是对单极霸权体系的系统性修正。

当欧盟将金砖机制扩容、非美元结算体系构建纳入战略选项,当中国支持欧盟启用“反胁迫”机制对抗美国长臂管辖,这种跨文明、跨制度合作已突破传统地缘政治框架。

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规则创新重塑全球治理权力结构。

上合组织与金砖国家的功能拓展稀释了G7的议程垄断,本币结算体系动摇了美元霸权的根基,数字主权联盟则开辟了技术治理的新战场。

这种合作模式的特殊性在于其“非对抗性”与“建设性”双重特质。

既不像冷战同盟那样制造阵营对立,又能实质性制衡单边主义。

正如中欧在WTO共同起诉美国钢铝关税的历史性合作所示,双方正在将多边主义原则转化为制度性权力。

2025年拟议中的中欧数字治理联合框架与气候金融联盟,更预示着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革新。

欧盟的战略觉醒,本质上是全球南方崛起的欧洲映照。

当德国总理带领商界代表团密集访华、法国推动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基金”,这些行动揭示了一个根本性转变。

西方内部开始承认,21世纪的全球稳定离不开与非西方力量的平等协商。

中欧携手书写的,不仅是经贸关系的重塑史诗,更是文明对话的范式革命。
不同制度文明不再被简化为“民主与威权”的二元对立,而是作为多样化的治理实验平等共存这种超越意识形态桎梏的战略智慧。

或许正是人类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真正密钥。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