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解脱
两年过去了,朱梦一直在重复做一个梦,那是她和她数百里外的房子,距离最近的时刻。
醒来以后,她与房子相隔最近的时候,是在手机中的照片里。那是她断供几个月后,与银行卡冻结通知同步而来的物业短信。
不知情的物业在短信中告诉她,现在可以交房了,装修完的照片是这样的干净、明亮。
(因为断供,朱梦被法拍的房子)
非常漂亮的房子,朱梦想,如果从窗户看出去,想必太阳强烈,水波温柔吧。
可惜,这个原价130万的房子,已经事实上不再属于她了。它将在收到短信的几个月后,在某平台以68万的价格被人拍下。
朱梦计算过,这套精装修的房子,自己首付了30多万,还贷了差不多10万,卖掉以后扣除诉讼费、逾期费,还倒欠银行20万。也就是说,这个房子自己一天都没住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
60万。
朱梦说,看到这个成交价,她像是被马蜂蜇了一下,痛得无法呼喊。
因为她无法想象,作为法拍房,它怎么就按这个价格成交了。
但缓过劲来后,朱梦又安慰自己,一切都结束了,她将彻底告别这个温柔而绝望的“有房才有家,有恒产者有恒心”的陷阱,从明天开始,打工,挣钱,用力地活下去。
朱梦说,只要回想到2019年的购房决策,她就会想起张枣的诗: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1984年,22岁的张枣创作了《镜中》,那时候,他想象不出商品房断供的痛苦)
这两年,因为经济的“新常态“与房地产市场的”自调节“,法拍房的挂牌数量、拍次呈现出稳步递增的势态。对比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最近几份《法拍市场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异乎寻常的增长趋势:
1,2023年是法拍房狂飙突进的一年。这一年,全国法拍房挂拍套数达到79.6万套,较2022年增加36.7%, 创下历史新高。 2,2023年,全国法拍房成交数量为14.9万套,基本与上一年持平。其中, 法拍住宅房源挂拍38.9万套,同比上一年(27.2万套)增长43.01%。 3,2024年全国各类法拍房挂拍量累计76.8万套,实际成交17.6万套。其中,法拍住宅成交11.7万套, 拍次成交率为18.4%,拍品清仓率为31.4%。
可见近年来,法拍房的挂牌数量出现了一波强劲增长,而且新增的法拍房以居民住宅为主。
可以想象,每一套新增法拍房源的背后,都对应着某个社会个体的资金链断裂,进而对应着一个普通家庭的负债,破产,乃至解体。
当年急着上车的购房者发现,这些年来,他们似乎偶然地走错了关键的一步棋,然后就陷入了巨大的悖论当中:
虽然每次房贷利率都降得不多,但你总房价降得多啊。就好比,虽然数年来你工资一直没涨,但你假期少、花钱的机会也少啊。
于是,时代的浪潮瞬息而至,抹平了沙滩上的一切痕迹——例如房子,家,还有梦想。
一位从事相关行业的朋友告诉我,法拍房从被起诉执行到最终拍卖,大约要经过1-2年时间。粗略估计,这两年数量激增的法拍房,基本上对应着两年前的居民断供潮,或者创业者的住房抵押潮。
事实上,上文提到的主人公朱梦,就是在2019年9月在武汉买下期房,然后在2020年6月开始断供的。
也就是说,2021年以来的某个公共卫生事件虽然突然就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但对某些人而言,它依然在数年后沉默地发炎。
阿尔贝·加缪说:
当我们四十岁时,会死于一颗我们在二十岁那年射进自己心里的子弹。
❷捡漏
一位以力证道的哲学家高启强说,风浪越大,鱼越贵。
从2015年开始,一部分人的断供房流入法拍市场,成为另一部分人眼中或主动,或被动的猎物。
在了解围猎者的动机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房地产市场的转折点。
2014年之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经过数年的疯牛行情,已经涨不动了,房屋库存水平创下新高。恰巧在当时,国家也有国家的难处。例如在2008年后的大基建时代,企业杠杆与产能齐飞,但需求严重不足:
2014年第三季度,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螺纹钢报价是1800元/吨,折合为每斤9毛钱,与大白菜价格仿佛。
所以在2015年,天空一声巨响,神人霹雳登场,提出了大名鼎鼎的:
涨价去库存。
它的基本原理是“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棚改货币化,推高房价; 第二步,通过掏空六个钱包,刺激需求; 第三步,通过房产去库存,把企业的杠杆转移到居民头上。
在逻辑上,“涨价去库存”是自洽的。但是,这一旷古烁今的政策不只是推高了房价,还彻底摧毁了人们对实体经济、对勤劳致富的信念。
而且,“房价永远涨”的自我验证机制,让普通人的购房门槛越来越高。
2015-2016年,上海楼市平均涨幅为 97% ,其中内环地段的核心区域,涨幅超过了 170% ,还有价无市。
这时候,价格7折起步的法拍房,动辄就便宜了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自然就吸引了部分购房者的眼光。
另一方面,2010年5月北京推出的限购政策,开始成为国内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基本政策,人们在购买房屋时,需要如实填写一份《家庭成员情况申报表》,如果被发现提供虚假信息骗购住房的,将不予办理房产证。
于是,一部分不符合条件的购房者不得不另辟蹊径。当人们发现,法拍房可以绕开限购政策,这个小众市场就慢慢火了。
例如在上海市,2016-2019年,各平台挂牌的法拍房数量不超过3000套。其中2019年实际成交的法拍房1703套,相比二手房市场成交数量(约24万套),占比为0.7%。
(2016-2019年,上海市法拍房挂牌与成交数量,数据来自于蓝鲸法拍)
但在2020年,尽管法拍房拍卖流程因为疫情而受阻,但上半年的成交量就接近1600套。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上海法拍房住宅成交率高达77%,且溢价成交的法拍房占到了7成。
当时市场上流传着信贷宽松、货币贬值的主基调,民法典离婚冷静期的出台又加剧了购房恐慌。尤其是,上海法拍房不限购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地投资客涌入,最终导致部分法拍房房源成交价反超二手房市场价。
这一驱动力也体现在区域分化上——这一年,外郊环及崇明等区域法拍房一般以8折成交,但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等中心区域1500万元以上的房源,最终成交价比同区域、同地段的二手房高出了:
15%。
据报道,世茂滨江花园的一套法拍房,出现了超过200轮的竞拍次数,最后以1991万元成交,反映出被限购家庭的狂热与恐慌。
2021年1月,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规定参与本市限购范围内住房司法拍卖的竞买人,须符合本市住房限购政策。
2021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人民法院司法拍卖房产竞买人资格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22年1月1日起,人民法院组织的司法拍卖房产活动,受房产所在地限购政策约束的竞买人申请参与竞拍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至此,绕开限购政策购房的漏洞被堵上,法拍房市场应声下跌。
由此,法拍房市场进入了赤裸裸的零和博弈时代——由于不再存在制度性套利机会,价格成为双方博弈的唯一决定因素,购房者赢得的市场剩余,对应着法拍房债权人的社会福利净损失,整个法拍房市场的效率,并没有任何改善。
一些自认为对法拍房市场较为了解的人,开始了他们的狩猎。
2024年3月,《人物》发表了一篇深度调查文章《争抢法拍房的人》,提到了一个特殊的法拍房购买者——张普兵。
34岁的张普兵,在上海一家知名律所从事强制执行律师的工作,熟悉法拍房的流程。他与妻子想在上海买房,但只能承担500万元的预算。这个价位的房子,基本都位于中环甚至内环。不得已,张普兵与妻子组成了尽职调查小分队,开始分析上海的法拍房,并最终相中了一套比市场价便宜了100万元的法拍房。
通常而言,没有经验的法拍房参拍者愿意花钱找辅拍中介机构做尽职调查,但市面上做这个业务的机构越来越多,质量却参差不齐。
作为律师,张普兵自动承担了尽调工作,先后10次去目标小区,敲响邻居家门,试图询问那套房子被法拍的前因后果,还问最近是否有人上门闹过事。
但无论如何,背调的结果都是间接的,被法拍的房子大门紧锁,不可能进去勘察。
只有当法拍房进入拍卖环节了,报名人众多,法院才可能组织看房活动,由法官带队,十来个人像参加老年人旅游团一样,浩浩荡荡地来到原业主的家。
有人这样描述看房经历:
推开门,女主人带着孩子满面笑容地迎接各位看房客。房子是精装修的,有吊灯、地毯,客厅摆放着绿植,阳台上也种满了花。女主人客气地欢迎各位看房者,并说房子一直在精心维护,特别好。 说着说着,女主人就流下了泪水,看房者也眼圈发红。
就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所描绘的那样,法拍房是一些人的血泪,又是另一些人的机会。
❸柠檬
早在2012年,阿里巴巴就开始尝试在网络上推广浙江地区的司法拍卖。2015年,最高院立法规定,所有的司法拍卖交易都必须挂到入围的平台拍卖。 从2016年起, 淘宝、京东等平台陆续在全国各地区上线法拍房。
阿里拍卖平台曾公布一份数据,法拍房起拍价一般为评估价的7折,如果一拍流拍还会酌情降低起拍价(通常为第一次报价的8折)。而且,因为拍卖评估价本身与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异,各方因素叠加,法拍房成交价一般在二手房市场价的8折左右。
长期以来,法拍房的价格真香,但准入的隐性门槛却很高,购房者在“捡漏”之前,却顾虑颇多。
理论上,作为新鲜事物的拍卖房市场正在步入正轨,各项保障性制度逐渐细化。例如在拍卖之前,购房者可以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调查房子与房主的背景情况,有的法院也开始试点承诺清场,配合并协助业主腾房…这些利好消息,理应帮助法拍房市场高歌猛进才对。
但在现实中,故事却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1970年,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的论文,文中指出:
在一个高度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由于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买家无法区分商品质量,只能根据市场平均质量出价,导致高质量卖家因价格过低退出市场。最终,低质量商品将完全驱逐高质量商品,整个市场充斥着次品。 例如,二手车市场中,卖家更了解车况与隐患,而买家只能根据外观出个平均价(120美元),这时,真正的好车车主因为只能接受150美元的最低出价,愤而退出该市场,而漏油的、关键部件需要大修的次品车主,则欣然接受120美元的出价(他的心理底价可能是100美元)。 但在此后一轮轮的博弈中,二手车市场的价格必然一路走低,好车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最终成为彻底的次品市场。
阿克洛夫认为,柠檬市场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逆向选择的过程。
问题来了,方兴未艾的法拍房市场,是怎么一步步地沦落为柠檬市场的?我们试图以最直白的语言,描述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
所谓的法拍房,实质上就是原房主欠钱还不上了,法院按照程序强行卖掉房子还债。这里存在一个买卖双方的信息差:
买家要购买的是房子的产权+使用权,但法院卖掉的是这套房子的产权。
例如价值200万元的房子,竞拍后以150万元买到,房子过户给你了,你拥有了它的产权。然后你发现,因为房主张三事先和李四签署了长租合同。如果张三更狠一点,他甚至把房子抵债给了李四,期限是20年以上。这时候,你很可能进不去属于你的房子。
根据《民法典》第145条,与张三签署长租或抵押合同的李四,在法律上是善意第三人,也就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不知或者不应当知道与交易相对人的交易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而为交易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
既然李四不知道(或不应该知道)对方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么,民事法律行为被法定代理人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也就说是,房子产权是你的,长租人并不否认你的所有权,也不得干涉你的处置权,但房子的原长租合同继续有效,你不能强行赶走他。这就是所谓的:
买卖不破租赁。
由此就产生了法拍房的长租纠纷。
一方面,原房主可能通过“倒签合同”“虚假长租”等方式阻碍拍卖。另一方面,法院需审查租赁合同真实性,若租赁合同签订在抵押、查封之后,或存在恶意串通,则不受保护。
这时候,如果租户拿出在纠纷发生之前签订的租赁合同,并附上合同签订以后的正常付款记录,法拍房购买者的腾退诉求,基本要凉。
当现行法律遇到难解的题目后,各种民间骚操作就开始了。
我们参考日本经验,看看在经济泡沫破裂后,东瀛人是怎么开发新的商业模式,解决法拍房“买卖不破租赁”的。
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大量断供房产被银行收回并进入司法拍卖程序。1991-2000年间,日本每年新增法拍房约1.4万套,其中东京等核心城市房价跌幅超50%。
但是,日本《借地借家法》规定,法拍房原有租约继续有效,租户可拒绝搬离。
因此各大报刊经常刊登各类法拍房纠纷新闻,例如位于港区的赤坂高级住宅区,就发生过原业主在房产被查封前恶意与美国租客签订25年的超长租约,导致买家无法入住。又例如新宿区某商铺法拍后,租户拿着查封前签订的5年租约,拒绝腾退。
几乎每一次法拍房腾退纠纷,都引发极端对立、相互攻击的两派观点。
反对派认为,这是恶意钻法律空子,破坏社会契约的基础;支持者认为,《借地借家法》的出发点,是保护弱势群体的稳定使用权,避免承租人流离失所,或者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例如避免商铺租赁中断,影响商户与当地商业)。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否认公正与公平。
但不管社会各界如何看待,1990年代后期,日本出现大量“租约绑定法拍房”的纠纷,以至于法院需耗费约2年(平均时间),审查租约的真实性。
越来越多等不及、等不起的纠纷当事人,催生了社会化解决的刚性需求,进而导致了专业化催收服务与灰色产业链的兴起。
最先粉墨登场的,是民间催收的灰色手段。
1990年代末,有活力的社会团体(例如山口组)开始介入催收领域,以恐吓、骚扰等手段逼迫租户搬离。
那场景和日剧里差不多。例如有活力团体的人士礼貌拜会长租人,说租房20年的合约确实存在,但我们接了委托,兄弟们以后每天登门拜访三次,或者光明正大地护送您去上班,让您的邻居、客户见识到您的另一面。
我们这些兄弟们啊,身体强壮爱健身,说话的中气特别足,还喜欢戴墨镜做新发型,看你受不受得了?而如果您同意搬走呢,我们可以给您一笔四五百万円的搬家费,协助腾退。
对于爱好面子、害怕“社会性死亡”的日本人而言,暴力催收的效果很好。但坏就坏在效果过于良好,以至于被媒体广为报道,并最终被立法打击。
(西装革履的日本“
雅库扎”)
于是,高大上的“法律+金融套餐”开始出现,主打一个全程正规陪伴,360度无死角服务。
例如,三菱UFJ银行组建了500人的“不良债权处理部门”,委托律师团队通过法律诉讼等方式,清理长租约。它们的标准流程是:
1,先通过私家侦探的背景调查,看原业主与租客是否存在亲属关系,两者的租赁合同是否低于正常的市场价,付款记录是不是在债务发生之前,一次性支付20年房租是不是有违常理,是不是提供了资金来源证明,出租人是否可提交正常的水电费缴纳记录… 2,律师团队从执行层面找到疑点后,可以申请清退。 3,占房人觉得有问题可以提请执行异议,还可以不服反诉。但银行的不良债权处理部门就按正常流程,积极应诉,完全是按照判决执行,依法行事。一审不服就上诉,不怕把事情拖久,看你头铁还是我嘴硬 。
在2012年爆火的日剧《Legal High》中,古美门律师就曾代理涉及房产抵押纠纷的案件,揭露银行通过法律漏洞强制拍卖房产的灰色操作,呈现法拍房背后的个人悲剧。
所以,真正的法拍房市场中,天然就存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真正高质量的法拍房,大部分都等不到法拍阶段,直接在二手房市场中消化了;少数因为变现要求高、二手房市场无法及时消化的高质量房源,也会在法拍前由资产处置部门内部消化。真正大规模上网拍卖的房源,多多少少都有难言之隐。
这不就是典型的柠檬市场么?
(《李狗嗨》中,古美门律师在分析房产抵押案)
事实上,法拍房危机暴露出来法律保护与市场效率的冲突,远不止入住风险。
当前中国需要警惕的法拍房风险,已经出现了船新的版本进化,产生了特别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灰色金融操作——法拍房市场的中介方不但可以与买家合作,配合腾退,还可以反过来与卖家合作,丝滑切换到“逆回购”频道。
打个比方,假设某位债权人张三,因负债160万,被强制拍卖一套市场价为200万元的房子。根据规定,这套房的第一次法拍价是140万(7折),如果卖不出去,第二次法拍价可能是112万(再打8折)。
身为被强制执行的债务人,张三其实也希望利益最大化,希望能保住房子,再不济也希望房子卖得无限接近于市场价——当然,债权人也不原因看到实际成交价(112万)低于债务额(160万),否则这48万的差额就真的成为实实在在的净损失了。
这时候,债务人首先要做的,是与中介机构到公证处做公证。注意了,虽然这个公正日期发生于纠纷后,但公证事项的协议日期可以是拍卖之前的,这个公证是存在法律效力的。这样,债权人对房子的使用权才有机会保住。
然后再在拍卖阶段进行细微的操作。
例如以160万的起拍价拍卖市场价200万的房子,如果债权人张三眼瞅着登记参拍的人数不多,估计成交价到不了债权人的心理底线(例如180万),中介机构可以暗示张三,事先委托“我有一个朋友/亲戚”,缴纳10%的保证金(16万)作为竞拍人去参加拍卖,以180万成交。
当然,张三的朋友也不会傻乎乎地去成交,他会说一堆理由,例如周边配套不足交通不便啦,周边交通太方便太吵闹啦,房子朝向不对影响个人磁场啦…选择悔拍。
他亏掉了一轮保证金,结果是房子流拍,重新进入第二轮拍卖程序。
在第二轮竞拍时,张三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又过来竞拍,最终房子170万成交了,但又继续悔拍…
如此操作个两三次,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这就为张三赢得了财务操作的时间窗口——说不定由于这个机会,就迎来了有关部门政策工具箱的工具大放送呢?说不定就迎来了甘愿入坑的接盘侠呢?那岂不是全盘皆活了…
而更美妙的是,也许到了第三、第四次竞拍后,房子的关注人大减,最终被张三那已经离婚的老婆以120万元买下了,还是贷款买的。房子拿到手后,说不定又可以去抵押贷款了…
综观全程,整个法拍过程合法合规,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了保障,执法当局依法执行,只是过程一波三折,最后成交价略低于预期。
但成长嘛,总得失去点什么。
显然,律师感觉不虚此行,不但执行了社会正义,降低了交易成本,还促成了一桩房产买卖,增加了GDP。
而张三本人也没有吃亏,不但赢得了重整自救的时间空间,还通过银行加上了杠杆。
有人要问了,四次悔拍,每次损失的10%的保证金怎么办?是不是由张三承担了?
其实也好办,因为最高法《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与实务补充:
悔拍导致的保证金收入,作为拍卖过程中产生的收入,转为债务清偿资金。
例如张三领衔的三次悔拍,每次打8折作为底价,需要缴纳的保证金是16+16*80%+16*80%*80%=39.04(万元),这笔钱直接让张三的总债务,由原先的160万元降低到了120.96万元。
所以,39万的保证金并没有凭空损失,而是偿还了张三的部分债务。实务操作中,哪怕最终法拍房的成交价低至120万元,但加上39万元的保证金,其实已经基本抵消了张三的总负债(160万元)。
这一招,你学废了吗?
❹忠告
总的说来,法拍房的实际流程这么复杂,普通人弄楚脉络就要费大劲,还得与各路专业人士唇枪舌剑…所以刚需购房者最好不要参与,尤其是急着入住的“刚需购房者”,非常不建议从法拍房入手。
这是因为,和你博弈的,既有买来加杠杠的金融玩家,也有无视规则的江湖中人,他们和你,从来就不是一个路数,两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他们善于利用专业手段,合理地利用规则,你真的有信心去与虎谋皮吗?
至于D音与小红薯上传授的“断水断电断气,破坏门窗更换锁”的入住套路,你看看过过眼瘾就好,因为这种行为,在查封之后就属于犯法了,真遇到鱼死网破的,后果不堪设想,强烈地不推荐。
当然,形势正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法拍房交易之所以重新活跃,还有一层原因是,近年来法拍房的风险其实呈现出下降的势态。这固然与法拍房交易流程更加公开、透明有关,但更重要的一点是:
这几年新增的法拍房里,大部分业主大多是拖欠债务或者中途断供的普通人。在房价较高一线城市,这些“滑坡的中产阶层”往往积极地配合拍卖流程,按照规则偿清债务,并不想“破罐子破摔”地打破社会契约,成为失信人——和他们是可以讲法律、讲道德的。
但无论如何,法拍房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你只需要记住,对于遵纪守法的大多数人而言,普通人,有好处,不用抢,自发地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
普通人+不用抢,通常不可能有好处;
不用抢+有好处,基本轮不到普通人;
普通人+有好处,肯定抢到头破血流。
时刻牢记这个“不可能三角”,可能不会给你争取什么好处,但可以让你规避很多无妄之灾。
当然,如果你有强力机关背景,或者天潢贵胄,您自然是天生法拍房圣体,自然不能套用“不可能三角”。
但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玛格丽特·尤瑟耐尔说:
在这个如梦如幻的世界里,永世不存是一种不幸,所有美好事物都将凋零,因为它们的美,有很大一部分就由这不幸组成。
觉得有趣,请关注公众号:将军箭
8th May 2025
点击“分享”和“赞”,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