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还挺爱看拍卖的。

要说我多爱珠宝玉器,倒也不是,有时候看拍卖的视频与其说是看拍卖品,不如说是看拍卖师。

陈良玲,是我近期看下去最动容的拍卖师。

不算顶美的陈良玲为什么最有魅力?

其实大概从前两年开始吧,拍卖这个行业也算揭开神秘面纱,不少拍卖师开始在短视频上分享自己的拍卖cut。

公允的来说,陈良玲并不是其中最漂亮,也不是最出挑的,甚至她敲锤的仪态总是被人诟病弯腰驼背毫无美感。


但她却总是给我更温润,更舒服的感觉。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她能在诸多比她更惊艳,更会展示自己的拍卖师中脱颖而出?

其实如果让我用一个最恰当的词来形容她的状态,那就是收放自如。

我前段时间特意观察过陈良玲的拍卖show,陈良玲现场的视频有个非常大的特色,不管她动作幅度多大,不管她肢体语言多夸张,她的衣裙始终是服帖熨身且活动自如的。


甚至最容易出现纰漏的脖颈处,她前伸脖颈弯腰躬身前倾的时候,丝毫没有出现卡脖子的痕迹。


这就说明,至少在定制衣服之前,她就考虑到了她场合所需要的功能性。

她考虑的是衣服不能限制住她的发挥,要保证她能挥洒自如,但类似的情况其实在其他拍卖师身上的话,可能就会考虑这个旗袍怎么才能够更加美妙的展示出我自己的身段。这个就是出发点的不一样。

不止剪裁精心处理过,选款配色也很得体,基本都是得体为主,没有特别亮眼的配色或者特别花哨的搭配。

古朴又素雅的旗袍,符合工作需求又没有过分扎眼。


哪怕偶尔穿着亮片衣裙,选择的也是更内敛的颜色款式打底。


她的工作状态也是如此,她的声线属于温润有力的。

介绍展品的时候娓娓道来言之有物,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似乎慢悠悠的过了头,让渡部分话语权的程度。

而她的魅力正来源于此,温润又不匠气,端方又不拘谨。

关于陈良玲驼背背后的心态

现在聊回一开头那个问题,我经常看到有人质疑:陈良玲是不是驼背。

就因为她有个习惯动作,推动展品价码的时候很喜欢弯下腰杆,上半身永远是含着身子的。


甚至和稍远一点的客户确认交易信息时,她整个人会把上半身俯就到桌面上。

确实很容易看起来,似乎不那么有气场。

但实际上这个流程,是拉近和客户距离至关重要的一环。

她似乎并不那么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她不是那种对着镜子练习笑容,露出几颗牙齿,眼睛弯到多少度这种可以刻板练习出来的样子。


所以外人看来是否驼背,对她来说并不是她会格外执着的点。

这些一点都不妨碍她的大气舒展。甚至恰因为此,才让她的一切都变得浑然天成,不可复制的个人魅力。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她和其他拍卖师给人的区别观感,大概就是后者更像是在说,“这件宝贝卖给你了,我们继续下一件。”

但陈良玲的却是,“恭喜您获得了至宝一件,为您高兴。”


陈良玲有一段很经典的片段语气是这样的,她拿着展品在台前,台下两人竞价到了白热化。

”740万,madny的电话委托,760万,isaac的委托,780万,现在价格来到780万,800万回到isaac的手上,880万,thankyou mandy,920万,毫不犹豫920万回到了mandy的手上。”


就算同样询加价,陈良玲也是,“不要轻言放弃。”



和,“差点是您的,要不要再加50万?”



看到了吗,这句话其实主体性是很明确的,她的核心词是,“回到”,她的重心在于客户,展品只是一件物品,可以转手于任何人之间。


而她自然也是承载这份展品的一个打工人,并不在意自己的笑容是不是得体,哪个角度最美,什么手势夸张。

她更多的是在于忘我,她是把眼光和心放在的作品身上。




但反而因为这个原因,她的状态也会更自然,更自洽,更能把自己摆在容器的位置,让人把注意力全然集中在展品本身。

这点特别能击中我。

但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专业,作为拍卖师来说,她的专业性毋庸置疑。

我其实很推荐大家可以看看她的全场视频,节奏把握的非常好,她不会有强烈的割裂感。



从开始到敲锤,她一直保持线状感丝滑口播,作为拍卖师谈价当然是第一要义。

但硬要出来的价格,和现场哄抢的给价是两个概念。

我很喜欢看她延长造价的视频,她的控场能力堪称艺术。

在竞拍僵持时,她能通过眼神、语调和节奏精准调动买家情绪。

譬如《行书七言诗卷》那场35分钟的激烈角逐中,她中英双语无缝切换、身体前倾施压等技巧。



最终促成天价成交。


对于并非本专业转型的陈良玲来说,必然是付出了极大心力的。

早先看到过一篇关于她的帖子,说她每场拍卖前必提前1.5小时到场核查拍品。


记录本上标注潜在买家与竞价策略,甚至根据拍品风格搭配旗袍或时装,力求与文物底蕴相得益彰。


但作为拍卖师,想要登顶,想要成功,专业也不过是硬指标。

这个行业因为女性涉猎时间较短可能会给人一个假象。

似乎专业的女性并不多,但事实上专业只是敲门砖。

她真正触动到我的,是她的温和与让渡。

女性魅力的玄学

类似的风格其实我在医保代表张劲妮的身上看到过。


那一年她来和药企谈价,让我印象至深的是,她撇开了那些所谓的谈判技巧。

没有所谓的逼价、利诱、pua画大饼,而是用了极共情的方式。

在企业几番报价但她依然不满意的时候,她的说辞不是道德绑架,高高把药企架起威慑他们降价。

而是先说了这样一句话。

“从企业来说,我相信你们很痛,真的很难,我知道企业很痛,刚才我眼泪差点掉下来了。”


瞧,她先把自己设身处地到和企业的同一侧,然后似是万般艰难的说出不讲情面的“但是”。

讲到最后她的目的依然是降价,依然是要对方妥协,但和威慑不同,她打了感情牌。

在“很痛”之后,她的“但是”就成了无计可施后颤抖似的转折。

这是种很能击中心底柔软之处的表达。

这个本事,陈良玲身上也有。

她不犀利,好像也不果断,但她柔软、沉稳,毫无攻击感,每一次敲锤每一次要价,似乎都是她盼着念着能给展品找个好归处的夙愿。


聊到这里突然一个问题,关于魅力的一些巧思。

陈良玲身上的魅力似乎更磅礴,更底蕴丰厚。

那么我们在聊起魅力的时候到底是什么?

以前总是听人家讲,男人最有魅力的时候就是他在工作的时候,其实这点我倒是觉得女人也如此。

当然未必一定是工作,而是指精力高度集中的时候,花费周身气力去做一件事情而非把注意力腾挪于我的衣服似乎不得体我要拽一下,我的发型好像乱了我拿着小镜子没事看几眼,那就显得局促,显得小家子气了。

原因就在于,前者是做“我”,后者却带上了取悦心和谄媚感,前者是因为享受,后者却因为恐惧。

魅力这个东西,越是标准越是精确越是离得越远,反而自我又自由,或许能窥见其中暗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