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当地时间5月7日,南亚次大陆再度陷入火药味浓烈的危机之中。印度空军以“反恐”为名,悍然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发动大规模空袭,代号“朱砂行动”的军事打击命中9处地点,甚至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境内的多个区域。这一举动迅速引爆地区安全局势,巴基斯坦方面强硬回应,宣布击落5架印度战机并造成印方重大损失,明确表示此举是对“印度战争行为的正当回应”。冲突发生不到24小时,美方登场了,特朗普摆出一副“和事佬”的姿态,说:“如果我能帮上什么忙,我会的,我愿意出面。”
特朗普的调停言论听上去更像是一场抢镜秀。美国自冷战以来在全球各地掀起多少冲突,维持多少代理人战争,又有哪一场不是打着“和平调解”的旗号,行干涉主义之实?如今特朗普面对印巴两国大打出手、克什米尔硝烟弥漫,突然“希望现在就停止”,摆出“朋友之间劝架”的姿态,显然既无实质手段,也无政治信誉可言。
印巴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克什米尔问题根深蒂固,涉及领土归属、民族宗教和大国战略,早已不是一句“停止战斗”就能抹平的纷争。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两国围绕克什米尔发生了三场大规模战争。如今的局势,是历史积怨的延续,是现实博弈的演化,更是外部势力长期插手的恶果。
特朗普声称“与两国关系都不错”,试图以此证明自己可以调停,但这恰恰暴露了美国在印巴问题上的角色错位。美国近年来大力拉拢印度,将其作为“印太战略”的核心支点,不断提供高端武器、推进准同盟关系。与此同时,美国对巴基斯坦则频频施压、削减援助,甚至将其从“主要非北约盟友”的政策待遇中边缘化。这种明显的偏袒使其在南亚已不再具备调解者的公信力。
巴基斯坦政府此次强硬回击,既是对印度军事挑衅的回应,也是在表明其不接受外部干预的立场。总理夏巴兹明确表示将对印方“战争行为”作出回应,巴军方公开公布伤亡数据和战果,一方面是对国内舆论的交代,更是对外部强权的宣示:南亚不是美国导演的剧本舞台,巴基斯坦也不会听命于白宫剧组的临时串场。
印巴为何此时再度爆发高烈度冲突?除长期的结构性敌意外,当下的国际格局波动和地缘权力真空正在加速南亚失控的风险。俄罗斯深陷乌克兰战事难以顾及南亚局势,中国因台海与南海问题牵动战略资源,而美国则正试图利用全球不稳定来重塑外交存在感。特朗普此时“愿意调停”,表面上是积极参与,实际上是在伺机收割影响力,继续构筑围堵体系的一环。
这类姿态式调解不仅无助于局势缓和,反而可能刺激当事方采取更激烈行动。南亚两个拥核国家之间的误判成本极高,一旦失控,极可能引发人道灾难、区域金融市场崩盘、全球供应链震荡,甚至诱发第三方力量介入,全面失衡。
美西方主流舆论对本轮冲突的报道已呈现出熟悉的“双重标准”。印度对巴方目标实施跨境空袭,被包装为“反恐打击”,而巴基斯坦的回应却被模糊处理甚至弱化描述。这种话语霸权背后隐含的是地缘政治上的再分配逻辑,谁是“可原谅的施暴者”,谁是“永远的嫌疑人”,不是基于事实判断,而是根据盟友身份来设定脚本。
而真正的问题是,在当前国际秩序快速崩塌、外交机制逐渐失效的局势下,是否还有一个有效、公正、具备调节力的国际平台?联合国的功能性衰退、区域组织的有限干预力,以及主要大国出于本国战略利益对危机的操控,使得任何一场冲突都有可能演变为“无人刹车”的失控事件。
印巴冲突再度敲响警钟,这不仅是两国间的边境对抗,更是全球外交体系崩溃边缘的又一表现。而特朗普之流的“和平牌”在本质上不过是摆拍作秀,其虚伪程度甚至不如冷战时期的强权表态。和平从不来自话筒,而是来自真正的平衡机制、信任基础与对抗势力的收缩。
如果印巴真的希望走出冲突的死循环,绝不会指望一位自我吹捧的“调停者”出面摆个姿势,而必须依靠真正的南亚内部协商机制、包容性谈判平台与实际利益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