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找工作的朋友,要小心了。
一则看起来“很正常”的招聘帖
一开始,一切都很正常。
“嘿大家好~”在基督城本地的保姆群组里,一位男士在Facebook上发了一则帖子:“有没有人可以推荐一个长期保姆?照顾我的两个孩子。”
他用的头像是一张典型的家庭合照:他、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看起来就是一对幸福的中产夫妻。
他在帖子里说自己以前在美国当过志愿消防员,还念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大学,中学是在阿尔伯塔读的。
听起来像个有爱心又靠谱的爸爸。
他写得很细:“我们最重视的是安全,其次是希望找一个有爱心、能安排适龄活动的照护者。”
他还补充说,感兴趣的可以直接用Messenger联系他。
贴文末尾,他还加了一句轻松的“Thanks a bunch!” 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聊得很顺,一切似乎都很好
刚刚大学毕业、正在找工作的Jasmine刷到了这条帖,立刻觉得这是个好机会。
她主动私信了这位男士,对方说他来自加拿大,和新西兰伴侣刚搬到基督城。
他们开始聊工作内容。
他说他们家有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2岁。
他们讨论了孩子的睡觉时间、保姆可能要做的家务活,还强调他不希望孩子整天对着iPad看动画,而是希望保姆能多参与、甚至带孩子去附近公园走走。
“感觉真的很真诚。”Jasmine回忆说。
对方还说,他老婆在市中心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他自己在家做市场营销,所以常常在家里。
听上去就是一对很有责任感的职业夫妻。
细节开始让人不安
聊了两天半之后,Jasmine已经准备好要去他们在Prebbleton的家里见面了。
男士还说:“咱们可以先来个简单的见面会,没压力,时间你自己定。”
但就在这时,他发来的一条信息让Jasmine感觉有点不对劲。
她问孩子们喜欢吃什么,结果对方发来一大串食物清单:“他们没有过敏,可以吃很多东西。比如肉末奶酪派、白鱼饼、烤羊肉配红薯、毛利地锅做的蔬菜和肉,还有金黄糖浆炸面饼。”
“我当时就觉得有点奇怪。”Jasmine说,“他写得太‘完美’了,像是特地在展现他对新西兰文化的了解。”
虽然她一开始也犹豫了一下,“可能他只是很用心”,她安慰自己说。
她特地去谷歌地图查了对方给的地址,是一栋普通的郊区砖房,街道看起来也挺正常的。
但那个“不对劲”的感觉还是没散去。
蛛丝马迹浮现
Jasmine决定回到那位男士的Facebook主页仔细看看。
这次她注意到,那些给家庭照片留言的人,看起来都很像机器人账号——头像不真实,说话模式雷同。
她还发现他的好友里有不少女性,分别来自基督城和惠灵顿。
于是她主动联系了其中几个人,想确认下大家有没有相似的经历。
其中一个回复她的是Emma,也是一名保姆,也刚刚和这位男士聊过,而且——她也答应在同一天去见他,只不过比Jasmine晚一小时,地点却是Papanui的另一栋房子。
两人一对时间,心里都凉了半截。
她们意识到,可能不止自己一个人被“安排”见面。
Emma决定试探他
Jasmine当场把他拉黑了,但Emma决定再挖一挖。
她对男的说自己按约定时间去了Papanui的地址,但屋里的人告诉她根本没人找保姆。
这其实是她编的,但没想到对方竟然“信了”,马上回复说搞错门牌了,问她能不能等到下午2点见面。
Emma心里已经非常确定这个人有问题,于是她决定根本不去。
可2点一到,这个男人真的打来了Facebook语音电话。
“我一下子慌了。”Emma说,“他一个劲儿地打,特别执着。”
她吓得让她爸接电话。
结果,这个男的在电话那头情绪激动,还开始说些很诡异的话。
“他不停地问我为什么没去,说他‘现在就需要我’,说得特别急,特别不对劲。”
她爸爸听到这些,当即质问他到底想干嘛。
对方突然挂断电话,立刻把Emma拉黑,还删光了之前所有的聊天记录。
恐惧和真相浮现
“我当时还以为他可能只是想骗钱。”Emma回忆说,“但他从头到尾都没提过钱的事。”
“最可怕的是,他好像真的在那个地方等我。他怎么知道我没去?他必须得在那附近看着才知道。”
后来,她们发现这男的在奥克兰和惠灵顿的保姆群组也发过同样的招聘帖,还试图让另一位惠灵顿女生去一个陌生地址。
Emma调查了他给的那些地址,发现有些都特别偏,有的还在死胡同里——如果有人真的去了,可能根本无法逃跑。
“我晚上都睡不着。”Emma说,“一想到自己差点真的去了那里,我就全身发凉。”
报警和警示
Emma和Jasmine决定报警,并让Facebook群组管理员下架了那位男子的所有帖子。
Stuff新闻团队继续调查,发现这名男子提供的三个地址,根本没人用他的名字登记。
他老婆所谓在做房地产的公司也查不到。
他自己在市场公司工作这点,也没查到任何记录。
他说读过的加拿大学校,也都回应说查无此人。
而他本人,至今没有回应记者的任何联络。
新西兰警方确认,他们已经接到多名女性的报警,呼吁有疑虑的其他人拨打105,并报上案件编号250504/6790。
警方提醒大家:在社交平台上,别人说自己是谁,不代表他就真的是那个人。
“如果你是通过社交媒体认识的雇主或员工,一定要在公共场合第一次见面。”调查员Karen Simmons说,“最好带朋友一块去。”
她还提醒:不要在线上透露任何个人资料,也不要贸然去陌生地址。
很多“看起来太完美”的工作机会,其实都是陷阱。
经历了这件事后,Jasmine和Emma都说,她们以后再也不会随便相信网络上看起来“很好”的机会了。
“你觉得在基督城这种地方不会发生这种事,”Jasmine说,“可他伪装得太好了,我真的一开始完全没想到他是骗子。”
Facebook目前还没有对此事作出回应。
ref:https://www.stuff.co.nz/nz-news/360681051/police-complaints-after-creepy-man-posts-nanny-job-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