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领域的诉求延伸到哪里,红色服务阵地就扎根到哪里。作为街区内的“红色主心骨”,石泉路街道兰田综合网格街区党支部坚持“党建+治理+服务”模式,通过建强组织体系、健全服务机制、凝聚共治合力,让党旗在街巷飘扬、让温暖在门口传递。当党员化身“流动服务站”,当支部成为商户的“解忧管家”,街区正焕发出“党群同心、发展同频”的蓬勃生机。
行走的“民情地图”织就党群连心网
坐在办公室永远发现不了问题,只有走出去才有答案。街区党支部通过“三访三办机制”(定期走访摸需求、专项探访解难题、回访问效看成效)让问题无处遁形。
在岚皋西路27号经营的王先生曾是兰田街区的“沉默大多数”。但负责该辖区的覆盖力量小陈坚信:“只有常走访才能听到真话,常唠嗑才能看到真情。”通过每月的“上门打卡”,小陈与王先生从点头之交变成了能交心的朋友。
在一次暴雨后的走访中,王先生指着天花板上斑驳的水渍叹气:“楼上常年空关,每逢雨天店里便‘水漫金山’,装修全泡汤了!”小陈当即记下问题,在街区党支部牵头下启动“红色响应”,第一时间联动居委会了解住户情况,最终辗转联系到了二楼业主。街区党支部搭建“三方议事会”,组织业主、商户、物业现场勘查,最终发现症结在于二楼阳台的管道老化。面对双方对赔偿金额的分歧,街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力量,分头调解,既讲法理更讲邻里情,最终促成物业维修、业主补偿的“双赢方案”。
精准的“治理处方”破解城市管理顽疾
街区治理重在把脉预警、防患未然。兰田街区党支部通过全覆盖走访机制,让街区成为发现问题的“探测仪”。在日常走访巡查中,网格员发现橙子公寓旁空地的垃圾堆积异常。原来,为了使店内环境焕然一新,公寓进行了局部整修,原本垃圾清运的场所因故不能再放置垃圾桶。因此,公寓旁的小角落就成了临时垃圾站。随着装修完成,虽已撤桶月余,但居民习惯性的“随手扔”却让此处成为了卫生死角,给公寓周边的环境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如何破解这“习惯性”难题?街区党支部迅速启动“党建+物业”闪电清运,2小时内完成环境整治;张贴温馨提示,劝导群众不要乱扔垃圾;组建由党员志愿者带队的“文明护卫队”,早晚巡查,定点劝导,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形成可复制的“即时处置-长效维护-群众参与”治理样板。
智慧的“线上驿站”政策服务一键直达
每张“联心卡”背后都是整套服务体系,要让群众触手可及政策方案。在岚皋路经营建材店的王先生,是一名外来经营者,通过“联心卡”添加到街区书记微信,试探性询问:“书记,孩子能在上海读幼儿园吗?需要啥手续?”街区书记立即对接相关服务部门,了解相关学校信息,并得知群众可通过随申办市民云直接了解相关政策,便点对点告知了王先生,他表示:“一张联心卡,解决了心头大事!”
这条看似普通的咨询信息,触发了街区的“服务预警”。党支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辖区沿街商铺中大多为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咨询是高频潜在诉求。于是紧扣幼儿园入园政策发布期,在日常走访中针对性地开展“政策进商铺”行动。
下一步,兰田综合网格街区党支部将把“早发现、早介入、早服务”的治理密码转化为长效机制,以“绣花功夫”深耕街区治理每一处细微角落,以更高标准、更实行动回应诉求。用有温度的前置服务构筑商户归属感,汇聚多元共治的澎湃动能,让红色主心骨真正成为激活街区生命力的核心引擎。
原标题:《党建+治理+服务,普陀这个街区焕发蓬勃生机》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