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国对中东的外交政策,向来带着“亲以色列”与“压巴勒斯坦”的双重标签。但特朗普政府的操作,总能将这种倾向演绎到极致。5月6日,法新社爆出重磅消息:美国将关闭其在耶路撒冷设立的“巴勒斯坦事务办公室”,彻底将相关职能并入驻以色列大使馆体系。这一决定不仅是“象征性的一步”,更是特朗普政府向内塔尼亚胡政府表忠、对巴勒斯坦全面冷处理的明确信号。
所谓“巴勒斯坦事务办公室”,并非特朗普创造,而是他首任期内在取消耶路撒冷美国总领馆后,被动设立的权宜机构。当初美方为安抚外界批评,承诺仍将保留一条与巴方沟通的“外交渠道”,于是便在大使馆内部开辟了一个对华盛顿单独汇报的独立机构,用来象征性维持“沟通机制”。而如今,连这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被毫不留情地扯下。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对此轻描淡写地解释为“机构整合”和“效率优化”,声称是“确保各部门通力合作”的一环。但这番话骗得了谁?特朗普在首任期内将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已公然违背联合国对耶路撒冷地位“未定”的国际共识。这不是简单的行政调整,不是效率提升,这是政治表态。而且,是极为危险的政治表态。
巴以冲突的核心争议之一,正是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美方此举,等于直接站在以色列单边主张上,用国家行为为其背书。无论华盛顿如何粉饰其动机,这一决定的实质就是摧毁中东和平进程最后的外交形式感,彻底掀翻谈判桌,把巴勒斯坦推向更加孤立和绝望的处境。
特朗普的这一步,表面是“机构精简”,实则是中东政策“二次激进化”。早在其第一任期内,特朗普就已成为内塔尼亚胡最忠实的国际盟友。他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单方面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推动所谓“世纪协议”将耶路撒冷“划归以色列首都”、大幅削减对巴援助资金、关闭驻华盛顿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办公室……这一次,重返白宫的特朗普政府,不过是继续那套“中东极端亲以”路线,甚至更狠、更绝。
与此同时,美国此举对整个中东地缘格局也将造成连锁反应。在以色列持续轰炸加沙、联合国人道援助遭阻、数以万计巴勒斯坦平民死伤的背景下,美国不仅未尝试缓和局势,反而选择在政治上加码、在外交上封口。这种“全面一边倒”的立场,极有可能在阿拉伯世界引发新一轮反美浪潮,加速地区对华盛顿角色的质疑。
拜登政府即便上台,也从未完全推翻特朗普在中东的基本政策路径。尽管口头上承诺“支持两国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对以色列采取极度克制立场,对巴勒斯坦支持则近乎失声。如今特朗普二度执政,他和他的幕僚无需再多铺垫,便直接恢复所有过去的强硬政策,甚至更进一步将象征性外交联系完全砍断。美国对巴勒斯坦的政策,正在从“漠视”走向“消除”。
然而,特朗普的每一次“地缘暴走”,都伴随着对国内的“转移视线”。当前,美国正面临内部通胀高企、移民问题焦头烂额、反特朗普抗议遍地开花、司法战线压力激增的局面。此时重提中东议题,不失为一场精准的“话题转移”与“外交表演”。特朗普深谙媒体节奏与情绪操控,他深知,挑动耶路撒冷,就能点燃全球穆斯林社群的愤怒与新闻版面,从而将国内舆论火力稀释到海外冲突中。
但这场外交豪赌注定是一把双刃剑。美国长期以来在中东仍拥有一定调停影响力,正是靠维持与各方的基本外交沟通渠道,才能在局势失控时有所缓冲。如今,这条外交命脉被特朗普亲手剪断,等于让美国在未来的巴以冲突中失去发声与介入的资格。美式“和平中介”角色已名存实亡,今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以色列孤军推进、局势失控,却再无缓和余地。
对世界而言,最危险的不是战争,而是失控的冲突无人调停。而特朗普正将美国从原本尴尬但有效的“中间人”身份,彻底推向单边煽动者的极端立场。在这个本已动荡的世界,多一个火种,就意味着更多无辜者的流血。特朗普或许在为自己的选情“加戏”,但中东人民,却要为他的“政治表演”埋单。关闭办公室很简单,打开和平的窗口却需要整个时代去努力。而这扇门,一旦关上,就不知还能否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