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严重但鲜为人知的疾病,被称为“心肺系统的癌症”。由于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常被误诊为哮喘、焦虑甚至“亚健康”,导致诊断延误和治疗困难。据统计,全球约1%的人口可能受其影响,未经治疗的中重度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50%。
让我们揭开肺动脉高压的神秘面纱,帮助公众认识这一疾病的危险信号,为生命争取更多可能。
什么是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并非普通高血压。从字面理解,就是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正常情况下,心脏像一个勤劳的“泵”,将血液通过肺动脉输送到肺部,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然后再回流到心脏,由心脏将富含氧气的血液泵向全身。
在这一过程中,肺动脉的压力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 但当患上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血管壁会逐渐增厚、变硬,管腔变得狭窄,使得血液流过肺动脉时遇到的阻力大大增加。为了能让血液顺利通过,心脏就不得不更加努力工作,像过度劳累的“泵”,不断加大压力来推动血液前行,从而导致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当肺动脉平均压(mPAP)静息状态下≥20 mmHg(正常值约14±3 mmHg),即可确诊。
值得注意的是,肺动脉高压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包含五大类数十种亚型的综合征,其中以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和左心疾病相关PH最为常见。
这些危险信号早期识别
肺动脉高压的狡猾之处在于其症状的非特异性:
-进行性呼吸困难:最初仅在爬楼梯时气促,逐渐发展为穿衣、说话都费力
-不明原因疲劳:即使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的疲惫感
-胸痛与晕厥: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样疼痛,脑供血不足导致突然晕倒
-水肿与紫绀:下肢水肿、嘴唇/指甲发紫提示右心衰竭
如出现以上症状持续加重,特别是伴随高风险因素(结缔组织病、先心病、HIV感染、肺动脉栓塞史等),需高度警惕。
该如何筛查确诊“心肺癌症”
初步筛查包括心电图、胸部X光、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
病因溯源包括肺功能测试排除慢性肺病;肺动脉CTA排除肺主干栓塞,肺动静脉瘘等可能;V/Q扫描排查慢性血栓栓塞性PH;基因检测(如BMPR2突变)辅助遗传性PAH诊断。
关键检查步骤则是右心导管检查,这也是确诊“金标准”,直接测量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
目前针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突破,实现从对症支持到靶向治疗的转型。近20年研发的三大通路药物,已显著改善预后,其中包括:
●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如波生坦、安立生坦、马昔腾坦):可以阻断内皮素的作用,扩张肺动脉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力
● 前列环素类似物(如伊洛前列素):具有强大的扩血管作用,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 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通过抑制5型磷酸二酯酶,增加环磷酸鸟苷的浓度,从而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肺动脉压力。
联合用药方案可使部分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包括房间隔造口术、肺动脉去神经消融术甚至肺移植等介入及手术手段也可治疗。
构筑防线预防管理肺动脉高压
预防策略包括
● 控制先心病、红斑狼疮等基础疾病
● 避免高原暴露、减肥药等诱发因素
● 孕期高风险患者需严格避孕
患者日常管理要点
● 每日体重监测(波动>1kg需警惕水肿)
● 低盐饮食(钠摄入<2g/天)
● 避免剧烈运动,推荐温和的有氧训练
● 疫苗接种(流感、肺炎球菌)
此外,40%患者伴发焦虑抑郁,专业心理咨询和患者互助组织可显著提升治疗依从性。
肺动脉高压虽凶险,但绝非绝症。越来越多患者在与疾病的博弈中赢得生机。需要记住的是,早诊早治是关键,规范管理可延寿,科学认知破除恐惧。让我们共同携手点亮希望之光,让每一次呼吸都不再沉重。
【科室介绍】
肺高压亚专科隶属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依托国家级医学中心的平台,专注于肺动脉高压(PH)的精准诊断与综合治疗。
中心亚专科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认证的“肺动脉高压示范中心”,遵循国际诊疗指南,开展右心导管检查(确诊“金标准”)、超声心动图评估、基因检测等核心技术,并针对不同病因(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血栓栓塞性PH、特发性PH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此外,专科在靶向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
原标题:《中山科普|心肺系统也有癌症,警惕隐匿“杀手”肺动脉高压》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来源:作者:陈丹丹 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