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但丁的故乡,他找到了刺穿现实的画笔。

1978年,Emiliano Ponzi出生在意大利古城费拉拉。这座文艺复兴时期用城堡和护城河围起的城市,教会他的第一课却是“反叛”:13岁被迫放弃美术学校选择古典高中,却在拉丁语课上把《埃涅阿斯纪》画成职场生存指南,用希腊哲学图解消费主义陷阱。父母说“学人文才有出路”,他却把整个人文课变成了插画实验室——谁也没想到,这些“不务正业”的涂鸦,后来成了扎向现代社会的解剖刀。

1

他的画是商业社会的X光片,当AI绘画三秒生成一幅风景时,Ponzi还在用铅笔死磕“如何用一根线条说透人性”:

为米兰国际家具展60周年设计的海报上,六把椅子穿越时空:50年代的钢管椅象征工业革命,90年代的透明亚克力椅映出消费泡沫,2020年的折叠椅藏着疫情隔离的隐喻;

路易威登广告中,行李箱化作载着埃菲尔铁塔的诺亚方舟,箱体裂缝透出的不是衣物,而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威尼斯运河;

给《纽约客》画的金融危机封面,西装革履的银行家站在悬崖边,领带垂入深渊化作标尺——“这不是插画,是给资本主义拍的CT造影”。

他的客户名单从苹果到小米,但合作前提永远不变:“品牌必须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而不是logo展示架”。

2

2025纽约个展:把人际关系拆解成DNA螺旋

此刻纽约Philippe Labaune画廊的个展《在一起》,正在撕裂社交媒体的虚伪面纱:

《DNA》中,两具缠绕的人体拧成双螺旋结构,皮肤纹路里嵌着对方的面孔——策展人说这是“点赞时代的亲密恐惧症”;

《第一次》用刺目的青绿色涂抹成长之痛:少年举着铅笔对抗摩天楼群,笔尖既是武器又是软肋;

最扎心的是《已读不回》:对话框里的文字化作砖块,把发信人砌进孤岛。

这些画像是给社交媒体时代的爱情做了尸检报告,开展首日便有观众留言:“他画出了我朋友圈里消失的真人。”

3

AI时代的“铅笔武士”:人文主义才是终极算法

当99%的插画师拥抱数位板时,Ponzi的工作室堆满意大利手工纸和铅笔屑。他墙上贴着一句宣言:“艺术是思考时漏出来的脑细胞”。

这种“顽固”背后藏着更深的野心:

他给小米全球campaign画的山水,不是AI生成的写意水墨,而是用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的比例解构东方美学;

为SELECT开胃酒创作的威尼斯百年史,红宝石色酒液里沉浮着圣马可广场的涨潮与退潮;

就连给儿童绘本《小红帽》重绘的插画,狼外婆的购物袋里也塞着信用卡和条形码。

他说:“如果爱德华·霍珀和大卫·霍克尼生了个意大利私生子,大概就是我的画风。”

在流量废墟上重建文艺复兴从费拉拉古城到纽约摩天楼,Ponzi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创意不在GPU算力里,而在你拆解但丁诗句的笔记本上;不在热搜话题里,而在对人性永不疲倦的诘问中。



















你的每个【点赞】和【在看】

我都当做了喜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