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蹲在村口老槐树下,盯着天嘟囔:“今个四月初十,云彩咋恁厚呢?”他这一嘀咕,路过的张婶接了话:“老辈人说三伏热不热,全看今儿个天气。”村头大喇叭刚播完立夏农事,乡亲们手里攥着种子,心里都念着那句“三伏热不热,就看四月初十”的老话。
按老说法,今儿个要是下雨,三伏天就带点凉劲儿;要是晴天,日头能把地皮烤裂。
可瞅瞅天上的云,东边阴得能拧出水,西边却漏着几道光,把人眼睛晃得慌。“初十不空,三伏不热”,这话在村里传了好几辈,爷爷那辈人总说伏天凉热和庄收成紧紧连着。就像水稻灌浆那阵子,太热怕晒瘪了穗,太凉又怕熟不透,庄稼人就盼着天公作美。
去年伏天旱得厉害,玉米叶子卷成了烟卷,今年要是伏天雨水多、气温低,又担心花生挂果少。张叔蹲在田边扒拉着土:“你说现在天气预报说全国多阴雨,跟老谚说的三伏凉能对上不?
”这话让不少人犯了难,一边是传了百年的农谚,一边是天天更新的气象数据,到底信哪个?村东头王伯记性好,说起了前年四月初十:“那年晌午下了场急雨,伏天果然没热几天,可晚稻没收成好。
”他吧嗒着旱烟接着说:“雨水多是凉快,可地里积水排不出去,庄稼根都沤烂了,老辈人没说透这层啊。”年轻的小赵插了嘴:“现在种地不能光靠老黄历,咱得看天也得看地,排水渠该修还得修。
”这话倒是在理,可老一辈总觉得老谚里藏着门道,不然咋能传这么多年?你看那黄历上写着今儿个宜栽种,可天上的雨到底下不下,成了乡亲们心里的疙瘩。
“四月初十大雨飘,三伏天里油纸伞”,要是真像谚语说的,伏天雨水多,收成就得多费心思。雨水多了怕涝,少了怕旱,庄稼人这日子,真是在老天爷指缝里求收成。
我瞅着自家刚播下去的红薯苗,想着不管三伏热不热,田间管理可不能松劲儿。
就像村里老人常说的:“人不哄地,地不哄人”,该浇水浇水,该排涝排涝,总没错。可话又说回来,老谚为啥单说四月初十?难道这天真的能预兆伏天气候?
气象站的小刘来过村里,说四月初十前后冷暖空气交汇,确实可能影响后期天气。但具体咋影响,影响多大,还得看每年的气候情况,老谚是经验,可不能当死规矩。
你瞧,这不一到晌午,天就开始掉雨点,李大爷皱着眉:“这下伏天怕是凉快点,可玉米能不能晒够日头?
”张婶拎着篮子往家走:“凉有凉的愁,热有热的忧,咱庄稼人啥时候不是跟天气较劲?”雨越下越密,地里的土咕嘟咕嘟喝着水,刚露头的小苗在风里晃悠,像在跟老天爷讨价还价。到底今年三伏是热得人喘不过气,还是凉得要穿薄衫,现在谁也说不准。
但有一点明白,老谚是老一辈的观察,可现在种地,还得把老经验和新法子结合着来。
就像村支书常说的:“农谚是宝,科技也是宝,两手都得抓,收成才能稳当。”雨还在下,乡亲们看着天,心里各有各的盘算,却都知道一个理儿:地不能荒,活不能停。
至于三伏天到底啥样,且等七月流火时见分晓,只是这眼前的雨,得赶紧去挖挖排水沟了。“四月初十雨,连阴到仲夏”,不管是真是假,先把地里的活儿拾掇利落,比啥都强。
你说这农谚里的门道,到底有几分准头?或许只有跟着节气走,踏实实种地,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