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南,梦里水乡。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一处景致,

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学向往,

一种情怀,一种梦想。

在《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重温《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今天,你将听到的是《走一走塘桥》。

对老七宝人来说,走过蒲汇塘桥时心情总有些复杂。

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不是原来的那座塘桥了。2000年,七 宝古镇经历了废存之争,最后的方案确定为在保留原有风貌 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改造,而对连接南北两岸的塘桥自然要一 并修缮。等到古镇开发成了风景区,老七宝人再一次走上塘 桥,总觉得新的塘桥无论从风格到材质还是建筑格局,已与 旧物迥异。

但对于每天来来往往于古镇的游客们而言,这座桥便是 古镇的风情所在,桥下蒲溪潺潺,桥东北堍的七宝教寺钟楼 巍然而立。观景拍照,笑语间悠然自得。殊不知,他们脚下 的这座桥竟有着500年的历史。游七宝,不走下塘桥怎么行?

蒲汇塘桥初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经历了五个世 纪,并几经修缮,现今所见的为三拱石桥。据同济大学陈从 周教授考证称,此为上海市同类结构石桥中年代最久的拱 桥。而了解老底子的人说,塘桥初时实为五拱,其余两拱近 百年前尚可得见,因蒲汇塘逐年淤塞河道变窄,街面几经翻 修、填高,随埋于路下不复得见。


蒲汇塘桥 刘秀珍 摄

这座塘桥是由七宝北镇人徐寿与张勋筹划募资,择址修 建的。当时这一带本没有桥,东西横贯于镇中的蒲汇塘虽有 舟楫之利,却亦阻隔了两岸往来。和明清时期江南许多街镇 一样,今日的一个城镇行政区域,在当年往往因一条河流、 一条道路,会把一个镇分归不同的县甚至省。原来七宝镇也 是如此,其南先后属华亭、娄、松江县,其北则属青浦县。 蒲汇塘流经七宝东端,突然90度纵向北折而流,于是以河为 界,其东属上海县,其西归青浦县,于是七宝形成了一镇三 治的局面。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

而处于镇中心的塘 桥建成后,起到了增一镇之辉,启万人之便的效果,也成了 既沟通松青两县又为两县界桥的契合点,桥之北堍为青浦, 南堍则是松江,那块拱顶不足两米的桥面石,就是界石。正 因为这座塘桥地理位置特殊,故而流传故事颇多,甚至在抗 日战争和1949年解放大上海时,成为军事重地,承载着厚重 的历史记忆。20世纪50年代,塘桥附近已然是古镇的中心,桥 两侧摆满了各色风味小吃、土特产品。天还未破晓,小贩叫 卖声起,形成了七宝早市特有的情调。


蒲汇塘桥 刘秀珍 摄

原本桥上搭有顶棚,当地居民喜欢三三两两坐在两侧石 栏上谈天说地。后来重新修缮时,顶棚被拆,这也让一些老 七宝人颇有些耿耿于怀。其实,于七宝人而言,更不该忘却 的还是那个筑桥的徐寿,他热心公益,在同张勋造起蒲汇塘 桥后,便耗尽家产,沿着蒲汇塘一路向西十八里,直到泗 泾,连续建了石桥九座。后来其孙徐三重作《九桥记》,详 述祖父建桥轶事。徐三重一生著述丰富,堪称江南大儒。

不管这座塘桥是不是原来的塘桥,它始终是古镇的灵魂。

从前是,现在也是。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五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谁不忆江南——闵行记忆》。此书聚焦闵行地区重点保护的古树、古桥、古建筑等珍贵的文脉资源,我们力争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和一段段童声音频,引领大家发现闵行之美,去诗化心中的江南,并勾勒江南文化的生动线条,阐释江南文化的核心本源,从而留住心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2025年5月起,第二十五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中学 六(1)班 陈梓濛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