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从东京奥运会的"水花消失术"到如今连续三届世界杯摘银,这个广东湛江走出来的农家姑娘,正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一段日子!
当网络上充斥着"摆烂""退役"的质疑声,是不是有些人忘了,她身上一直都压着“三座大山”....
长身体的代价
老话常说"女大十八变",可这几个字,对于跳水运动员却是一道“鬼门关”。
三年前东京奥运会,14岁的全红婵用“水花消失术”惊艳世界,那时的她身高1米45、体重45公斤,做起高难度动作像片羽毛般轻盈。
可是,现在站在跳台上的全红婵,再也不是三年前那个"小豆丁"了。
身高从1米43窜到1米53,体重涨了7公斤,这组数字对普通人来说是成长的喜悦,对跳水运动员却是道“催命符”。
体重每增加1公斤,空中转速就会减慢0.1秒;身高每增高1厘米,入水角度偏差可能超过2度。
而她曾经轻松完成的招牌动作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东京奥运会上她这一动作平均得分超95分,而最近三场比赛中,却屡屡失误,甚至出现过64分的低谷。
为了重新掌控身体,她每天泡在泳池8小时,光是207C就反复跳30次以上,脚踝和腰上贴满肌效贴也咬牙坚持。
教练陈若琳透露,全红婵的体脂率始终控制在12%以下,这个数字对发育期少女来说,意味着每天要与生理本能对抗。
更残酷的是,跳台项目的“黄金期”短暂。
就按照目前国际泳联数据显示,女子十米台选手平均退役年龄仅17.5岁,而全红婵即将迎来18岁生日。
而张家齐18岁因发育转战跳板的先例就在眼前,而陈芋汐刚熬过发育关的成绩单又摆在桌上,这种双重压力让她在采访中坦言,感觉身体像绑了沙袋跳水。
发育带来的重心偏移,让她像换了双不合脚的舞鞋,每个翻腾都需重新校准发力节奏....
两小时定生死
除此以外,今年的跳水世界杯总决赛,搞了个“魔鬼赛制”....
预赛、半决赛、决赛压缩在两小时内完成,运动员要在体力极限下连续完成近20次高难度跳跃,相当于让考生连考三场高考,中间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生死时速”的赛制,对原本就因体重增加导致动作滞涩的全红婵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体能透支的她到决赛时,最后几跳连水花都压不住了。
最后一跳时,她明显力不从心,入水水花比陈芋汐大了一圈,赛后那句“已经燃尽了”,更是直接道出了这场高强度消耗战的艰辛。
而这第三座大山就是“心理关”...
从“国民闺女”到“争议焦点
当年那个说“赚了钱给妈妈治病”的淳朴少女,如今承受着远超年龄的舆论压力...
2025年5月世界杯三连亚后,“全红婵摆烂”“该退役了”等词条冲上热搜。
有人拿她和陈芋汐对比,说“三连败就是实力差距”;有人盯着她接代言,质疑“商业活动影响训练”....
更扎心的是技术层面的“捧杀”...
网友拿着放大镜比较她和陈芋汐的水花,有粉丝抱不平,为什么同样的水花,凭啥陈芋汐得分高,却不知裁判打分要看“动作同步率”等专业指标。
全红婵自己倒是清醒:“输比赛不能怪别人,还是自己不够自律”,可这话从18岁孩子嘴里说出来,还是莫名的让人心疼。
不仅是自身的压力,媒体制造的“造神运动”更添压力...
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前,热搜榜上挂满“全红婵跳水都没我下饺子水花大”的捧杀词条;2025年保送暨南大学,又被质疑“14岁上大学破坏教育公平”.....
而“饭圈文化”更让她无所适从。
收到虞书欣送的玩偶被骂“配合炒作”,和葛优合影坐着被批“不懂礼貌”....
这种捧杀与棒杀的交织,连老将都心惊。
张家齐因发育关退赛时,遭遇的网暴让她半年不敢看手机;而全红婵现在每天要接收上万条评论,
这些荒唐的非议背后,既是张家齐因发育关陨落的前车之鉴,也是陈芋汐闯关成功的对比压力。
就连央视都发文呼吁:“请把赛场还给运动员”....
看着全红婵在颁奖台上强忍泪水的笑容,忽然想起她刚出道时说的:“跳不好会被人笑话。”
这个时代给予运动员的,不该是神坛上的鲜花,也不是键盘下的碎石,而是一块干干净净的跳台,让她能安心起跳,笨拙但勇敢地成长。
结语
如今这个被流量、发育、赛制三重夹击的姑娘,需要的不是造神也不是毁神,而是对成长痛楚的基本共情。
胜败是兵家常事,什么人都不会是常胜将军,何况,全红婵多次夺冠,为国争光,偶尔夺个亚军和失败一两次为什么不能谅解。
要鼓励她继续前进,不要苛求别人。
给全红婵一点时间吧——14岁能创造奇迹的天才,18岁同样值得期待。
毕竟真正的体育精神,从来不是永远站在顶峰,而是跌倒了还能笑着跃起。
信息来源:
京报网2025-05-03 20:55:1V1新赛制体验如何? 全红婵:真的很累,已经燃尽了……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2024-08-07 21:06:全红婵呼吁观众跳水前不要呐喊,会打断思路
举报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