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局势升级
4月24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北方邦北部一座城市向民众发表讲话时,罕见地使用英语发出警告:“印度将识别并惩罚每一名恐怖分子及其幕后支持者。我们将追捕他们到天涯海角。印度的精神绝不会被恐怖主义击垮。恐怖主义绝不会逍遥法外。” 这一表态距离克什米尔地区20多年来最严重的平民袭击事件仅过去两天,显然不仅针对国内或新德里指控为幕后黑手的巴基斯坦,更意在向国际社会传递信号:印度正准备采取强硬的军事回应。
克什米尔再次成为全球最危险的热点地区之一。尽管尚未确认4月22日袭击的具体组织,但袭击发生在风景如画的帕哈尔格姆度假胜地,造成26名游客死亡,使印度再次陷入一个令人痛心而熟悉的局面。历史上,克什米尔的恐怖袭击曾多次引发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报复。印度官员坚称,巴基斯坦是该地区长期动荡的幕后推手。莫迪本月的表态与2019年印度战机轰炸巴基斯坦前的言论如出一辙。当年,克什米尔发生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40名印度准军事人员丧生。随后,巴基斯坦击落一架印度战机并俘虏飞行员,两国这两大核武国家一度逼近冲突升级的边缘。
作者:苏尚特·辛格
编辑:阿K
然而,2019年局势最终得以缓和,很大程度上是因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印度战机未能击中目标、未造成巴基斯坦境内人员伤亡;被俘印度飞行员获巴基斯坦迅速释放;两国政府通过对国内媒体的舆论引导,均宣称己方胜利。此外,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大国强力介入,推动局势降级。时任特朗普政府官员丽莎·柯蒂斯于2022年指出,美国高级官员曾与印巴双方通话,并“制定了降级计划以缓解紧张局势”。
当前局势则较以往更为复杂。莫迪政府在克什米尔实施的强硬政策及中央直接统治,加剧了该穆斯林聚居地区民众的疏离与不满。最新的屠杀事件重新点燃印巴敌意,印度领导人及公众人物呼吁报复,而巴基斯坦则谴责印度在克什米尔的政策。新德里或许会选择低调、隐蔽的报复手段针对伊斯兰堡,但这可能难以满足国内对更具象征性和震慑力行动的期待。公开的军事行动仍是一种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局势得以缓和的另一关键因素——巴基斯坦军方领导层——如今已发生变化。当年,时任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实际上的国家权力中枢卡马尔·贾韦德·巴杰瓦曾试图与印度和解。而其继任者阿西姆·穆尼尔则面临国内政治困境,需要对外展示实力。穆尼尔在4月22日袭击发生前一周,已对印度在克什米尔的行动发表过强硬言论。此外,当前美国政府尚未任命驻印、驻巴大使,相关国务院高官人选亦未确认,与2019年不同,美国在阿富汗已无驻军需要顾及,尚不清楚其是否有意愿或能力积极干预当前局势。
鉴于莫迪表态留给外交妥协的空间有限,巴基斯坦军方也承受着对印度任何袭击作出强烈回应的国内压力,再加上其他大国在该地区日益加深的影响力,克什米尔局势存在演变为不可控升级的风险。
易燃易爆的混合物
克什米尔危机的核心是宗教民族主义、威权治理与未解决的政治诉求的易燃易爆混合物。莫迪政府声称,2019年废除赋予克什米尔地区宪法地位的条款,已使该地区恢复“正常秩序”。总理及其盟友坚称,此举将更好地将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当时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邦)融入印度其他地区,并确保稳定与经济增长。但意识形态驱动了政府的克什米尔政策:莫迪领导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印度人民党长期以来一直希望取消印度唯一一个穆斯林占多数的邦的特殊地位,更加强硬地将克什米尔置于新德里的控制之下,并削弱克什米尔的独特身份。
近年来,克什米尔的旅游业确实有所增长,许多印度人被其如画的风景所吸引。但当地的现实仍是普遍的恐惧和暴力。克什米尔一直遭受反复的武装袭击,包括帕哈尔格姆的袭击事件,以及持续实施的严酷法律和大量安全部署。该地区穆斯林占多数的居民,本已因巴基斯坦支持的分离主义分子与印度安全部队长达三十年的冲突而感到疏离,又因2019年克什米尔从拥有特殊宪法地位的邦转变为直接由印度联邦政府管辖的联邦直辖区而进一步被剥夺权利和影响力。此举还允许非居民购买该地区房产,引发了对人口结构变化和地方控制力丧失的担忧。当局实施了近乎全面的信息控制,削弱了地方治理,营造了压制异议的环境,使该地区更加动荡不安、难以治理。
克什米尔的局势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升级。
这些政策加剧了当地的围困感,而多年的安全镇压、宵禁、通信中断以及克什米尔政治领袖的拘留也助长了这种情绪。地方选举已被暂停五年。毫不奇怪,当地对印度政府的支持几乎消失殆尽,这使得安全和情报机构难以收集到本可以阻止本月袭击的信息。
莫迪对克什米尔的政策与其更广泛的政治战略密不可分,他在该战略中以印度教民族主义强人的形象展现力量,承诺对敌人进行暴力报复,并通过利用国家安全危机时刻来凝聚国内支持。印度官员将2019年的空袭和2016年的“外科手术式打击”——据新德里称,印度军队在印度安全部队遭到袭击后,突袭了巴基斯坦控制区内的武装分子“发射基地”——都描绘为打击跨境恐怖主义的决定性打击。事实上,这些行动的政治效用远大于战略后果。
公开分析和国际报道对2019年空袭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有大量武装分子伤亡或基础设施受损。尽管随后巴基斯坦的报复行动导致一架印度战斗机被击落且飞行员被俘,但危机得以缓和,这得益于一些幸运因素,包括美国等外国势力的干预帮助降温。印度空袭未在巴基斯坦造成人员死亡,被击落的印度飞行员在巴基斯坦领空被击落后,与巴基斯坦士兵共饮茶水后,毫发无伤地被送回印度。双方均通过顺从的国内媒体宣称胜利。在2019年印度议会选举前夕,这些行动有助于塑造莫迪作为成功惩罚巴基斯坦的强硬领导人的形象。
强硬背后实际行动不足
最近的帕哈尔格姆袭击事件暴露了这一战略的空洞性。尽管政府多次声称近年来印度的行动已建立威慑,但武装暴力持续不断,克什米尔的安全局势依然紧张。2019年的空袭并未让巴基斯坦或分离主义武装分子屈服;报复与反击的循环仍在继续,每一起事件都使这两个核武邻国之间升级的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2023年出版的回忆录中,前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透露,2019年2月印度对巴基斯坦境内实施空袭后,印巴两国曾危险地接近核交换,双方据称都在为升级冲突做准备,直至美国紧急干预才化解危机。当年春季的竞选集会上,莫迪多次提及核主题,声称印度已“看穿巴基斯坦的核虚张声势”,并暗示印度的核武库不仅是“为排灯节准备的”(排灯节是印度教节日,人们会燃放烟花)。他通过这种核武威慑来展示政府强硬立场。
但如今,莫迪的言论已将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由于已设定先例,他面临来自公众和政治的巨大压力,必须对每次新袭击作出强硬回应,即便印度的选项有限或充满风险。政府持续聚焦惩罚巴基斯坦——受印度民族主义媒体炒作推动——而非制定针对邻国的具体要求、构建连贯长期战略,这已压缩了缓和局势的空间,使新德里除军事手段外几乎别无他法。
印度很可能发起跨境炮击或导弹袭击、对疑似武装分子目标实施空袭,甚至在实际控制线(印巴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非正式边界)附近进行有限地面越境行动,这些行动旨在展现力量但不触发全面战争的门槛。但此类行动可能导致局势升级,促使巴基斯坦立即采取报复措施,如反击炮击、空袭,甚至更大规模的常规军事行动,且始终存在误判风险,可能引发更广泛冲突,甚至演变为核武器对峙。
在边境的另一侧,巴基斯坦正深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该国最强大的机构——军队——极不受欢迎,而最受欢迎的政治领袖、前总理伊姆兰·汗则身陷囹圄。军队可能利用与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冲突来巩固其合法性,正如其在过去几十年中多次所做的那样。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正面临压力,需恢复军队的信誉。与前任巴杰瓦相比,穆尼尔更可能对印度的行动作出强硬回应。巴杰瓦曾试图与莫迪领导的印度建立友好关系,但未能成功。巴基斯坦军方的“等价交换加”报复原则意味着,无论印度的打击行动多么有限,都将面临旨在造成同等或更大痛苦的反击。这种必然性可能导致冲突迅速失控升级。
尽管面临内部政治动荡,巴基斯坦仍拥有强大的核威慑力量,并得到其他大国支持...其介入为危机增添了危险的新维度,使印度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并使与巴基斯坦的局势升级计算变得复杂。
印度在应对帕哈尔格姆袭击事件等挑衅行为时选择有限,且每一步都充满风险。秘密行动,如刺杀恐怖组织头目或巴基斯坦情报或军事官员,虽可提供否认空间,但难以满足国内政界和公众对采取行动的强烈呼声。跨境空袭存在高风险,可能引发报复和升级,尤其考虑到巴基斯坦当前的立场以及穆尼尔需要展示决心。与此同时,印度武装力量面临重大现代化挑战,且在与中国的有争议边境地区部署了大量兵力,难以维持长期冲突或同时应对两个战线上的挑战。
巴基斯坦方面,可能将有限冲突视为通过后门谈判和外部势力干预来凝聚国内支持、转移内部危机的途径。但伊斯兰堡仍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且在与阿富汗和伊朗的西部边境也面临挑战。他国在该地区的利益进一步影响了印度的决策,巴基斯坦的“互惠加”政策增加了局势快速升级的可能性。
最危险的场景是印度的军事反应引发巴基斯坦更强烈的反击,从而触发双方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鉴于两国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且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误判或意外升级的风险远高于分析人士和公众的认知。最糟糕的局面是,局势可能迅速升级为全面战争,伴随着核武器使用威胁及南亚地区遭受灾难性破坏的前景。2019年危机和平结束并不意味着下次危机也会如此。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能指望运气来阻止可能导致灾难的升级螺旋。
战争时代
莫迪最近在比哈尔邦的演讲,其尖锐的措辞和全球性的信息,不仅仅是对一起恐怖袭击的回应。这是正在将该地区转变为危险热点的高风险戏剧的最新一幕。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面临内部危机和外部压力,利用克什米尔的悲剧作为政治舞台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他或许已忘记2022年在俄罗斯总统普京面前所言:"这不是战争的时代。”
过去,国际行为体,尤其是美国,曾在南亚危机中发挥关键作用。2019年危机便是例证,当时美方及其他西方国家官员曾积极且持续敦促两国保持克制。但如今,世界已对印巴之间的争端感到厌倦,干预南亚的意愿也降至低点。北约从阿富汗撤军进一步削弱了巴基斯坦对美国的重要性。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近期关于印巴将“以某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表态,反映出更广泛的外交真空,第三方调解为缓和局势提供出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外部压力缺失,加之莫迪和穆尼尔国内均有展现强硬立场的政治动机,使当前局势极具爆炸性。维持四年的实际控制线停火协议,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双方对和平与稳定有高度承诺。双方均未解决核心争端,未真诚开展对话,也未努力建立互信。停火协议仍脆弱且可逆。印巴两国领导人均有动力坚持强硬立场,这压缩了妥协空间,增加了对抗可能性。升级风险,无论是故意还是意外,都已升至历史高位,误判后果可能对南亚乃至全球造成灾难性影响。
作者
苏尚特·辛格是耶鲁大学的讲师,同时担任印度《卡瓦纳》杂志的咨询编辑。
我们是谁
我们的世界不止有一种声音 | 独立·多元·深度
日新说深耕国际议题,秉持普世价值与人文精神,致力于多元视角讲述与思考我们的世界。
欢迎关注我们其他平台账号(腾讯新闻、百度、微博、小宇宙):日新说Copernicium
每日更新,敬请期待,若想投稿或加入读者社群请添加小编微信:tototo0311
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观点不合,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