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看见光明(ID:kjianguang)
关税战越打中国越得心应手,特朗普选错了敌人。
4月9日,当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税率飙升至145%时,全球资本市场迎来了“黑色星期一”。
纳斯达克指数单日暴跌5.97%,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特朗普政府正在重蹈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覆辙。
特朗普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展开一场准备不足的全面战争。
这场以“对等关税”为名的经济战争,本质上是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误判,更是对全球化时代经济规律的背离。
关税战争越打,中国越得心应手,特朗普的胜算不多。
1962年尼赫鲁的战略误判就是前车之鉴。
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中印边境冲突中,因对中国的战略误判与军事冒进,最终导致印度军队惨败。
这场战争暴露了尼赫鲁政府对地缘政治现实的严重误判——既低估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也高估了印度自身的军事与经济实力。
而在2025年,特朗普政府对华发动的全面经济战争,同样陷入了类似的战略困境:错误地选择了对手,错误地评估了自身实力,更错误地预判了冲突的走向。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政策始于2018年,但其核心逻辑在2025年第二任期内被推向极致。
特朗普试图通过加征145%的关税、将50余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限制稀土等关键资源出口等手段,迫使中国在贸易与技术领域让步。
然而,这种单边主义的“极限施压”策略,不仅未能实现“制造业回流”“减少贸易逆差”等目标,反而加速了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危机,并将全球经济推向衰退边缘。
在战略上特朗普犯了四个“错误”。
1.错误的时间
2025年的全球经济与1962年的冷战格局截然不同。
在新冠疫情后的复苏阶段,全球供应链尚未完全恢复,而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直接冲击了全球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降至2.8%,较冲突前预期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速仅为1.8%,远低于2024年的2.8%。
这种“逆全球化”的政策选择,恰如尼赫鲁在冷战初期的冒险,在错误的时间点激化了矛盾。
2.错误的地点
特朗普将贸易战的主战场放在中国,却忽视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是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突破19.47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外贸总额的32%。
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本质上是对全球供应链的“自残”。
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60%的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商,若供应链断裂,将影响其全球产能。
波音飞机订单因中国C919大飞机的崛起而流失,2025年中国C919订单超1000架,直接冲击波音在华市场份额。
3.错误的敌人
尼赫鲁误判了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而特朗普则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制度优势。
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扩大内需,2025年一季度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70%。
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突破,削弱了美国的技术垄断。
例如,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直接瘫痪了美国军工产业链——F-35隐身涂层材料库存仅剩3个月,战机生产线濒临停摆。
4.错误的战争
特朗普将贸易战视为“零和博弈”,却未意识到经济全球化的不可逆性。
美国加征关税导致其国内通胀率上升0.7个百分点,普通美国家庭每年多支出3800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本币结算体系,加速“去美元化”进程。
2025年全球央行美元储备占比降至58%,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突破100万亿元,同比增长68%。
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迫使美国在冲突中陷入孤立,这三点是特朗普没有想到:
1.美国的关税政策看似全面,实则漏洞百出。
中国通过调整商品编码规避关税限制,导致美国零售商库存积压,2025年2月单月贸易逆差达1479亿美元。
中国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增购大豆和玉米,美国豆农面临价格暴跌,50万豆农联名抗议农场破产风险这种“精准打击”暴露了美国经济的脆弱性。
其农业出口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而高端制造业(如波音)则因技术替代加速衰落。
2.盟友体系的裂痕
尼赫鲁在1962年战争中未能获得国际支持,而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同样导致盟友离心。
欧盟在特朗普加征关税后,加速与中国合作——冯德莱恩访华推动中欧贸易协定谈判,德国车企涌入北京车展寻求新能源合作。
东南亚国家则通过承接中国光伏产能规避美国关税,马来西亚、越南等国成为新的供应链节点。
这种“去美国化”的趋势,削弱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3.国内政治的反噬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加剧了美国国内矛盾。
2025年4月,美股三天内市值蒸发5.4万亿美元,道琼斯指数暴跌1679点。
美国民众因物价上涨和股市缩水爆发抗议,50个州爆发反特朗普游行,加州州长纽森甚至考虑绕过联邦政府单独谈判贸易协议。
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与尼赫鲁在战争后期面临的国内政治危机如出一辙。
中国的破局之道,是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塑造,有三点是特朗普误判的。
1.战略定力与制度韧性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10万亿元化债、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提振内需。
2025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预计超过70%,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新三样”出口逆势增长,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抢占全球市场。
这种“内循环”托底与“外循环”拓展的双轮驱动,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制度韧性。
2.多边合作与规则重构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构建对抗单边主义的新格局。
202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比升至32%,人民币跨境结算突破18%,金砖国家加速“去美元化”进程。
欧盟、拉美、非洲等地区的国家,通过加入“一带一路”本币结算体系,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种“朋友圈”的扩大,使中国在贸易战中掌握了主动权。
3.技术自主与产业升级
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加速自主创新。
2025年,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60%,华为鸿蒙系统装机量超8亿台,C919大飞机交付量达150架。
这种“弯道超车”的策略,使中国在5G、新能源等领域实现了对美国的反超。
中美博弈的胜负取决于“统一大市场、全产业链、人才储备与制度优势”——中国均占据上风。
尼赫鲁的扩张主义与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均源于对自身实力与对手韧性的误判。
历史证明,任何试图通过“极限施压”重塑国际秩序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身。
美国在贸易战中损失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是其全球领导力与盟友信任。
特朗普试图通过“脱钩”重构供应链,却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去美国化”。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多边合作,正在重塑全球贸易规则。
这种趋势表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任何逆潮流而动的行为都将被历史淘汰。
中国在贸易战中的主动破局,本质上是制度优势的体现。
中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超大规模市场、全产业链优势,使其在应对外部冲击时展现出强大韧性。
而美国的“否决型政体”与资本利益集团的短视,导致其政策缺乏连贯性与长远性。
美国的困境与选择特朗普政府若继续升级冲突,将面临三重困境。
一是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彭博调查显示92%经济学家认为“对等关税”提高衰退概率)、盟友离心、国内政治分裂。唯一的出路是回到谈判桌,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二是中国的战略机遇中国在贸易战中不仅化解了外部压力,更将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
通过“一带一路”和内需驱动,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是全球秩序的重塑中美贸易战加速了国际秩序的多极化。
新兴经济体通过“去美元化”和多边合作,正在摆脱美国的霸权束缚。这种趋势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包容的方向演进。
特朗普的经济战争,本质上是一场“四错”战争: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敌人、错误的战争。
这场冲突不仅暴露了美国战略思维的僵化,更验证了中国制度韧性与战略定力的优势。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1962年尼赫鲁的教训与2025年特朗普的困境,共同警示我们:任何试图以单边主义重塑世界的行为,最终都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中国的崛起不可阻挡,而美国的霸权衰落亦不可逆转。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不仅赢得了反击的胜利,更在全球治理的舞台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Vjilu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