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哥澳门豆捞在广州火锅界熠熠生辉,以其独特的港式打边炉风味、高品质的食材与贴心服务,成为老广们钟爱的聚餐胜地。

  然而,如今的一哥澳门豆捞却深陷困境。2025 年 3 月 30 日,经营了 12 年的荔湾领展门店关闭;4 月,高德置地店也因租约到期不再续租。自 2021 年起,关店潮席卷而来,南海保利店、乐峰广场店、佛山岭南站店等相继歇业。

  截至目前,大众点评显示,一哥澳门豆捞在广州仅剩下赤岗北路 118 号四季天地 1 层的一家门店仍在艰难支撑。

  曾经辉煌无限的打边炉顶流,为何如今只剩一家门店苦苦坚守?是市场竞争太过残酷,还是自身经营出现了难以挽回的问题?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

  01

  仅剩一家门店

  昔日打边炉顶流不行了?

  一哥澳门豆捞是广州知名的火锅品牌,于 2007 年由喜筷饮食集团引入广州,作为广州首家专营澳门风味火锅的高尚食府,以港式打边炉为特色,凭借高品质的食材与周到的服务,成为许多老广心中的 “白月光”。

  

锅底特色:汤底新颖且用料扎实,其中 “葡国番茄牛尾汤” 尤为出众,备受食客青睐。 食材品质:注重食材品质,常年供应粤港澳地区偏爱的海鲜,如鲜活鲍鱼、花胶、带子等;同时提供霜降牛肉、崩沙腩、象拔蚌鲜虾滑等过百款经典菜品,创意新品亦不断推出。 酱料创新:私家海王香辣酱、自制野菌酱、台式香葱酱、头抽干葱碎、油拌姜蓉等私房酱料,为用餐体验增添独特风味。

  在定位上,一哥澳门豆捞主打中高端市场,人均消费约 104 元,门店选址集中于城市核心商圈,如高德置地、珠江新城等地。

  凭借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该品牌曾连续多年入选大众点评网“广州最受欢迎餐厅 50 强”市场口碑与美誉度颇高。在热门门店,如乐峰广场店,周末午间高峰时段甚至出现排队超两小时的火爆场景

  然而,时过境迁,曾经的打边炉顶流,一哥澳门豆捞也开始抗不住了。

  1、逐年闭店,今年门店仅剩一家

  和其他品牌不同,一哥澳门豆捞一直以稳扎稳打的方式,在佛山、广州等繁华商圈扩店,如广州的乐峰广场店、西城都荟店、高德置地店、四季天地店,佛山的南海保利店、岭南店等。

  

  门店虽不多,但影响力也很大,且每家店经营状况一直相当稳定。然后从 2021 年开始,一哥澳门豆捞开始出现大面积关店。

  2021 年 6 月,经营 11 年的南海保利店因租约到期无奈关店,2022 年底,又关掉了乐峰店;紧接着 2023 年,又以租约到期关闭了经营了 13 年的佛山岭南站店。

  尤其今年一哥澳门豆捞的关店频率更大。3 月 30 号,关闭了经营 12 年的荔湾领展门店;4 月份高德置地店租约到期,也不再续租。

  从 2021 算来,其已经关掉了 6 家门店,目前仅剩一家门店还在运营。大众点评显示,截至 4 月 27 日,一哥澳门豆捞在广州仅剩下一家门店,位于赤岗北路 118 号的四季天地 1 层。

  2. 月租 20 万,实在扛不住

  上述我们说了一哥澳门豆捞高德置地店是 4 月 20 号左右,就开始对外宣布闭店结业。

  而关于闭店原因,则是月租 20 万,实在扛不住。如红餐网记者联系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坦言:“每月 20 万的租金,实在撑不住,所以选择闭店”。

  所以一哥豆捞高德置地店快闭店时,在闭店前一天生意依旧爆棚。如有媒体记者在结业前一天前往高德置地店,发现其他餐饮店上座率不足 50%,而一哥豆捞店门店却坐满了人,其中有不少为曾经的熟客。

  这让不少粉丝也表示惋惜。有的粉丝表示 “太可惜了,以前经常去”;还有粉丝表示:“他家汤底很不错啊,以后去不了”。

  02

  租金大,赛道窄、

  品质退化,内忧外困下,

  一哥澳门豆只能闭店

  一哥豆捞的闭店,既有其自身经营层面的原因,也从侧面反映出整个豆捞火锅赛道存在的困境 。

  1、一方面,门店偏向高端,租金压力过重,导致无法续约。

  一哥澳门豆捞定位中高端,门店多集中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如广州高德置地、珠江新城等地。这些地段商业繁华、人流量大,消费群体购买力较强,契合品牌中高端定位。

  然而,高昂的租金成本成为沉重负担,致使多家门店难以续约。例如,2025年4月30日关闭的高德置地店,其工作人员透露,每月高达20万元的租金已超出承受范围,成为闭店主因。

  2、另一方面,赛道过窄,让其增长空间受限。

  豆捞火锅源自澳门,以海鲜为核心食材,搭配猪肚鸡锅底、花胶鸡锅底等,逐渐发展为独立火锅细分赛道。

  2003年,汪尧松先生以“澳门豆捞”为商标和商号经营海鲜火锅,首创鲜活海鲜原料的火锅模式,推动品类流行。

  

  此后,2004-2008年间涌现多个品牌: 如1998年成立的浙江凯旋门澳门豆捞控股集团(旗下“澳门豆捞”品牌于2003年正式创立)、2004年的豆捞坊、2007年的品尚豆捞及阳光码头海鲜豆捞等。

  尽管这些品牌成立较早,但发展受限:多数门店规模不足60家,且多为区域性品牌。例如,澳门豆捞63%的门店集中在浙江、安徽;阳光码头海鲜豆捞15家门店中14家位于浙江;一哥豆捞自2007年创立以来始终未走出广佛地区。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

受众群体受限:作为粤式火锅的细分品类,豆捞火锅讲究清淡口味,与川渝火锅等重口味品类形成鲜明对比,在偏好浓郁刺激的地区接受度较低。 成本结构失衡:高端海鲜食材与核心商圈租金推高成本,如广州高德置地店月租金达 20 万元,远超营收承受能力。 市场竞争加剧:平价海鲜自助火锅(如品尚豆捞 68 元自助)和川渝火锅的创新品类(如牛油火锅)分流了消费群体。 消费理性化:人均 150 元以上的客单价与当前 "平价轻奢" 趋势不符,消费者更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3、最后,品质两级分化,劝退不少老顾客。

  关于一哥豆捞高德置地店火锅食材品质,网上有很多差评。一些粉丝认为“现牛肉明显是冻过的,没牛香味”;还有粉丝吐槽:“白鳝中规中矩,蛏子里都有沙,没法吃”。

  同时,也有网友对锅底不满意,觉得“前面番茄汤是现熬的,后面就感觉是料包了”;还有粉丝称:“当天点了一份元贝,结果上来的是冻到带冰渣的‘冰鲜’贝,下锅腥得不行”。

  当然,也有不少维护一哥豆捞的粉丝。他们认为:“口味符合老广的喜好,非常喜欢。虽然价格不低、分量不大,但胜在食材好,不是预制菜。”

  03

  为了生存,火锅品牌也很拼命

  1、一哥澳门豆捞的闭店,成为网红火锅行业危机的缩影。

  自去年起,诸多曾经风靡一时的头部火锅品牌,纷纷陷入大面积关店的困境。

  楠火锅,在其鼎盛时期,成都太古里首店开业当日,排队人数超千桌,场面火爆。品牌发展迅猛,在华北、北京、广东等地纷纷设立分公司,2023 年门店数量更是突破 600 家,业务版图甚至拓展至美国西雅图。

  但繁华转瞬即逝,很快便开启 “断臂求生” 模式,大量关闭门店。

  2024 年前 5 个月,新关店数量达 57 家。到了 2025 年,重庆南坪湖滨直营总店因连年亏损,难以为继,最终无奈关店,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无独有偶,呷哺呷哺旗下的凑凑火锅也深陷困境。自 2024 年起,凑凑火锅出现经营性亏损,众多门店被迫关闭。

  

  2024 年,凑凑火锅新开餐厅仅 13 家,关闭门店却多达 73 家,门店总数净减少 60 家 。 进入 2025 年,其亏损状况愈发严重,对呷哺呷哺的总营收造成拖累,成为市场瞩目的焦点。

  还有熊猫老灶火锅,曾经作为魔都的火锅 “排队王”,凭借国宝熊猫形象打造的 IP,在市场上收获了较高的人气。在发展高峰阶段,于上海和无锡共开设了 11 家门店。

  然而,到 2024 年 7 月 29 日发稿时,仅剩下 G60 科创云廊店和七宝金樽店仍在营业,其余 7 家门店均已关闭。

  2、上述火锅品牌被迫关店,除自身经营管理等因素外,根本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租金、食材、人工等成本持续上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与此同时,火锅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同行之间激烈角逐,价格难以大幅提升,致使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口味与需求不断变化,逐渐向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品牌在产品创新方面未能紧跟市场步伐,依旧依赖以往的热门产品,缺乏对新口味、新食材、新形式的探索与开发。

  3、在这种背景下,火锅品牌为适应市场变化,纷纷进行变革,一边向性价比模式靠拢,一边推出新锅底来吸引消费者。

  一方面,不少火锅品牌将门店改自助模式、推小火锅,向平价市场渗透。

  为了降低客单价,吸引大众消费,许多火锅品牌从去年开始试行 “自助模式”,并将线下门店改成 “自助火锅店”。

  如歪胖子重庆老火锅从去年年底将火锅明档自选模式和山野火锅结合,打造出了歪胖子山野火锅店型,店内采取半自助经营模式,所有菜品固定价格,食客任意自选。

  还有牧牛道也 2024 年开始在品类后缀加上 “现切牛肉自助火锅” 的字样,开始了以自助餐的形式,专攻下沉市场。

  

  更早一些则有哥老官在 2023 年就转型自助火锅模式,推出单人套餐,希望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而在豆捞火锅领域则有品尚豆捞在今年 1 月份将星湖店改成了尚・全牛鲜牛肉自助火锅店,并开始力推 68 元 / 位的自助单人套餐,涵盖 50 多种菜品。

  而其他火锅品牌试水自助模式,但为向平价市场渗透,却开始上新小火锅。

  如海底捞2024 年 11 月底,海底捞正式推出小火锅品牌 “沸派・甄鲜小火锅”以旋转自助式的一人食小火锅为特色,推出上百款菜品,宣称 “人均只要 30+”;

  肥羊:推出 “小肥羊・回转火锅” 品牌通过回转火锅的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平价、便捷的用餐选择;

  芳竹园火锅:推出 “芳小竹嗨转火锅自助”,借助自助小火锅的模式,,进一步拓展平价市场份额。

  而在小火锅的探索上,不少豆捞品牌也进行类似的尝试。如一哥豆捞也在去年佛山推出小火锅品牌“一哥捞小馆”,将客单价砍到60元,吸引了不少关注;豆捞坊鲜牛肉火锅也在去年布局了一人食鲜牛肉火锅,让客单价控制在50元上下。

  另一方面,为了打破火锅口味的同质化困境,自去年起,火锅锅底的创新呈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

  火锅市场正经历一场创新风暴,贵州红酸汤与云南木姜子酸汤,凭借独特风味迅速崛起,成为继川渝牛油锅后的热门增长品类。

  

  众多头部品牌运用定制化酸度调节技术,将西南地区独特味觉基因重新解构与重组,消费者如今可依据个人喜好,挑选酸度在 3.5 度(清爽版)至 6.8 度(浓郁版)间的锅底。

  此外,搭配发酵木姜子油、刺梨冻等衍生产品,构建起 “锅底 + 蘸料 + 甜品” 的酸味美食矩阵,极大地丰富了味觉体验 。

  在健康养生观念影响下,养生锅底顺势成为市场新宠。

海底捞的虫草花牛骨原汤锅,以营养丰富的牛骨搭配虫草花精心熬制,汤底浓郁鲜美; 巴奴的非遗菊花锅,传承古老技艺,淡雅菊香融入汤底,别具一格; 山缓缓火锅的草本药材包锅底,依据中医养生理念,将多种草本药材科学配比。

  这些养生锅底精准契合当下消费者 “熬最晚的夜,涮最养生的锅” 的心理,成功将养生概念转化为商业优势 。

  不同区域的火锅品牌也纷纷挖掘地域特色,推出独特锅底

  武汉的火锅品牌巧妙融合藕汤锅底与热干面,藕汤醇厚鲜香,热干面风味独特,二者相得益彰,充满浓郁地方风情;

  潮汕牛肉火锅推出 “匙柄 + 胸口油 + 脖仁” 的黄金部位组合锅底,精选牛肉优质部位,让食客品尝火锅时,领略潮汕牛肉火锅对食材品质的极致追求;

  北方市场上,“酸菜白肉火锅 + 冻梨” 的东北限定款火热登场,酸菜酸爽开胃、白肉肥而不腻,搭配清甜解腻的冻梨,呈现极具东北特色的火锅体验。

  这种 “在地食材 × 他乡吃法”的创新混搭策略,助力区域品牌跨区域扩张时,凭独特地域文化魅力实现 “文化降维打击”,快速吸引当地消费者关注与喜爱 。

  结语:

  “仅剩一家”未必代表品牌彻底失败,更多是市场自然淘汰和品牌调整的结果。能否逆袭取决于能否解决初代模式的痛点,抓住新消费趋势(如健康养生、性价比优先)。对于行业而言,这一案例再次印证了餐饮业“长红”比“爆红”更重要的规律。

  作者 |小贝

  出品 |餐饮O2O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