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道未煮熟的猪肝
害惨了陆老伯一家
谁能想到
聚餐吃完未煮熟猪肝后
接连出现
发热、畏寒、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最终诊断为急性戊型肝炎
01
一家多人感染戊肝
祸首竟是未煮熟的猪肝
78岁的陆老伯家(老伯、女儿、女婿、外孙女)毫无征兆地先后出现发热、畏寒症状,同时还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的情况。一开始大家以为只是普通的流感,并没有太在意。
然而,一周过去了,陆老伯的症状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他感到浑身无力,胃纳差、恶心,他的尿色变得如同浓茶一般。经就医详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陆老伯的转氨酶飙升,最终被诊断为急性戊型肝炎。
经过医院溯源调查发现,明确罪魁祸首是1个多月前陆老伯一家曾食用的未熟透的带血猪肝。当时,也许是为了追求猪肝的鲜嫩口感,又或许是疏忽了烹饪的关键环节,这盘未煮熟的猪肝,悄然成了全家健康的 “杀手”。
02
戊肝病毒:低调的“隐形杀手”
全球每年2000万人感染
300多万急性戊肝病例
造成的死亡约有7万例
✎人兽共患病
许多动物如: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猪、牛、羊等家畜体内发现能分离出戊型肝炎病毒。如果猪肝、猪肉等动物制品未煮熟,可能成为戊肝病毒传播的“帮凶”。
✎传播途径多
戊肝病毒主要经粪-口、血液、母婴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其中粪-口传播是戊肝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
1. 由粪便和尿液污染水源造成水型流行;
2. 由被戊肝病毒污染的食物、生食含戊肝病毒的动物内脏或肉制品,以及刀具、案板等厨具生熟不分导致戊肝病毒污染蔬菜和水果等引起的食源性传播。
03
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多为无症状或轻微临床表现,无黄疸,肝酶轻度异常,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主要症状为全身不适、轻度发热、恶心,偶有呕吐,可见肝酶异常。
进入黄疸期后,会出现巩膜和全身皮肤黄染、暗褐色尿,患者常因此而就诊。个别患者的黄疸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个月以上,甚至超过半年。
个别人群特别注意,或有重症风险:
• 孕妇:孕晚期感染死亡率可达10%~25%,可能导致早产或死胎。
• 慢性肝病患者: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
04
防护三件套:饮食+卫生+疫苗
1.注重饮食安全
日常生活中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洁饮食,不喝生水,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尤其注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猪肝、海产品、水产品等,生熟厨具分开使用。
2.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和戊肝患者密切接触。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做好体检,一旦发现戊肝患者,需待患者痊愈后再返岗。
3.接种疫苗
接种戊肝疫苗是预防戊肝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戊肝疫苗适用于16岁及以上戊型肝炎易感者。推荐高风险人群接种,包括畜牧养殖者、餐饮业人员、疫区旅行者等。
按0、1、6月接种方案进行3次接种,即当天接种第1剂,第1剂接种后1个月接种第2剂,第1剂接种后6个月接种第3剂。
最后提醒大家
千万要记住
生熟要分开、熟透才安心
若聚餐后出现恶心、乏力、发热、呕吐等
应立即就医并告知聚餐史
有更多精彩视频和直播!
来源:广东疾控
编辑:郭强仔
责编:谢超贤
监审:邱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