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提到“藻井”,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故宫太和殿里那个金光闪闪、巨龙盘绕的顶棚,这种华丽又威严的感觉,让藻井看起来就像是皇宫的标配。
但如果你只知道宫殿里的藻井,那可就小看它了。这种精美复杂的装饰不光皇帝家用,在古代的寺庙、石窟,甚至一些等级很高的墓里也能找到。
不只是好看,它首先是个“结构”
藻井这个名字听起来颇有些水生植物的意趣,其中“藻”通常指华美的纹饰,而“井”则点出了它的核心形态是一种向内凹进、类似水井的结构。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高大木构建筑的顶部梁架交错,并不美观。如何巧妙地遮蔽这些“丑陋”的结构,同时又能彰显建筑的等级与艺术性?
藻井由此应运而生,它通常位于殿堂或佛坛正上方、室内天花板最核心的位置。从外观看,其基本结构是由多层斗拱或木块向中心层层收缩、叠架而成。
最外层通常是方形,则称为“方井”,寓意“地方”。方井之内再套叠八角形、圆形或多边形,层层升高,最终汇聚于中心的圆形“圆井”,象征“天圆”。
这种由方到圆、由大到小的变化,不仅在视觉上创造出深邃、上升的空间感,更在结构上起到了支撑和连接作用,将屋顶的部分重量分散到柱子上。
可以说藻井首先是一种功能性的建筑构件,解决了遮蔽梁架和装饰美化的双重需求。宋代官方建筑规范《营造法式》中,就详细记载了藻井的形制、尺寸和做法,称其为“斗八藻井”,足见其在建筑体系中的重要性。
“井”的意象,还被赋予了更深一层的寓意。古代木构建筑最怕火灾,而在井中引入“水”的意象(藻纹常被认为与水草有关,或单纯取“井”字的水属性),便寄托了“以水克火”、压制火灾的美好愿望。
这种朴素的防火观念,也融入了藻井的设计哲学之中。所以藻井好看是结果,它最初的驱动力,包含了实用的结构考量和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
谁说只有皇帝家才有?佛寺石窟里更精彩
诚然,紫禁城的藻井,尤其是太和殿、交泰殿等处的龙纹藻井,极尽奢华,代表了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的最高水准。巨大的蟠龙从“天心”探出俯视下方,那种皇权天授、唯我独尊的气势扑面而来。
然而,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与地理空间,我们会发现藻井的世界远比宫殿丰富。事实上在宗教建筑中,藻井的应用更为普遍,艺术成就也往往令人惊叹,尤其是佛教石窟寺,堪称古代藻井艺术的宝库。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从北魏到元代,数以百计的洞窟顶部都装饰着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藻井。早期的藻井图案相对简洁,如北魏时期的莲花、火焰纹、飞天等主题,风格质朴有力。
到了隋唐,藻井艺术达到顶峰。盛唐时期的藻井,色彩绚烂,构图饱满,中心常绘有硕大的莲花,周围环绕着翩翩起舞的飞天、奏乐的伎乐天,或是繁复的卷草、宝相花图案
这些藻井不仅是装饰,更是佛国世界的象征,抬头仿佛就能看到天宫的胜景,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
比如莫高窟第 407 窟(隋代)著名的三兔莲花藻井,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却能看出每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循环追逐,构思奇巧。
还有唐代洞窟中常见的“宝盖式”藻井,华丽的垂幔、璎珞层层叠叠,如同佛菩萨头顶的华盖,庄严无比。
除了佛教寺庙和石窟,一些道教宫观,甚至汉代的一些高等级墓葬中,也发现了藻井或具有藻井雏形的结构。
例如汉墓壁画中就有类似方井套圆井的图案,虽不如后世木构藻井复杂,但已具备其基本形态和宇宙观念的雏形。
这充分说明藻井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装饰和文化符号,其应用范围远超宫廷,深深植根于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尤其在宗教场所找到了最广阔的舞台。
对比之下,宫殿藻井虽威严,但在多样性和艺术想象力方面,或许还要让位于石窟寺庙。
圆地方盖头顶,古人的宇宙就在那方寸之间
藻井为何能超越单纯的建筑构件,成为承载丰富文化意义的符号?其核心在于它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深度契合。
“天圆地方”是古人对宇宙形态最朴素、也最根深蒂固的认识。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一个盖子笼罩着方形的大地。
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都城规划、祭祀礼仪到建筑设计,藻井的结构外方内圆层层递进,恰恰完美地呼应了这一宇宙模型。
方形的井口(方井)象征着大地,稳固而广阔;层层收缩上升的结构,代表着从地面向天空的过渡;最终汇聚的圆形(圆井)或穹顶,则直接象征着圆融的天空。
当人们站在藻井之下抬头仰望时,看到的不仅仅是精美的图案和复杂的结构,更是一个微缩的宇宙。
进一步看,藻井中心的图案往往最具象征意义。宫殿藻井中心多为龙纹,龙是帝王的象征,也是沟通天地的神兽,强化了皇权天授的合法性。
而在佛教寺庙和石窟中,藻井中心则常是莲花,围绕莲花飞舞的飞天、伎乐,则营造出西方极乐世界歌舞升平的景象。
道教宫观的藻井,则可能出现祥云、仙鹤、八卦等元素,体现道家追求飞升、长生的思想。
有时藻井中心还会嵌入一面铜镜,称为“明镜”或“天镜”。这面镜子不仅能反射烛光,增加殿堂的亮度,更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映照人心、连接天地的神秘力量。
可以说藻井的设计,凝聚了古人对宇宙的理解、对神明的敬畏、对秩序的追求以及对祥瑞的期盼。
它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信仰体系,“书写”在了建筑最显眼、也最接近“天”的位置。
方寸之间,容纳了古人对浩瀚宇宙的全部想象,而这种将宏大观念物化于具体建筑细节的智慧,确实令人叹服。
信息来源:《交木为井,绘以藻文:走进乐动敦煌,欣赏千年“藻井”之美》,敦煌发布,2023年9月2日。
信息来源:《解析藻井丨穹顶之上的装饰艺术》,敦煌美术研究所,2022年11月14日。
举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