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场比赛——浙江省长兴县“以体树人”体教融合实践观察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本报记者 | 李鹏 金锐

“好嗨呦!”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前,浙江省长兴县龙山中学的学生和家长惊喜地发现,开学家长会竟然变成了“开学第一嗨”亲子健康跑活动。

开学当天,随着出发号声响起,1500余名学生和家长浩浩荡荡出发。有的家庭携手并进,有的学生推着班主任一起跑过终点……“假期综合征”“开学焦虑征”在汗水蒸腾中烟消云散,学生的欢笑声成为长兴县近年来整体推进“以体树人”体教融合实践的“奖品”。

“教室解决不了学生所有的问题。”龙山中学党委书记江卫华告诉记者,“只有琅琅书声的学校是不完整的,相较于安静的校园,我更喜欢洋溢着欢笑声的操场。”

自2024年5月起,“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一场比赛”的“天体周赛”活动成为长兴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标配。“让体育成为学生身心健康的支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赛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是长兴人对教育强国建设的积极回答。”长兴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钦国强说。

天时

让每个学生都有时间运动

5年前,长兴县的校园是另一番景象:教师忙于追赶教学进度,体育课总被“借走”;课间10分钟,走廊和操场往往鸦雀无声、沉闷无趣。随之而来的并非学业成绩的提升,而是近视率攀升、体质下滑、心理问题频发……这些隐忧让长兴县教育局意识到:教育不能只盯着分数,学生的身体与心灵需要成长空间。

2021年,长兴县教育局提出“1+3”学生素养提升行动,将体育作为核心抓手。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4年。长兴县与蔡崇信公益基金会合作启动全国首个“以体树人”体教融合县域试点项目。基金会秘书长李海市回忆:“我们问校长,你们敢不敢让每个孩子每周都上场比赛?起初的答案是沉默。”

沉默的背后是现实的困境:没有运动时间,师资薄弱,场地少、学生多,家长质疑体育会分散孩子精力、浪费孩子时间……

问题如山,但长兴人选择直面问题,移山开路。

新学期,长兴县的学生开心地发现,自己的新课程表焕然一新了——除了每天1节体育课之外,课间活动时间也从原来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每天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充裕的时间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带来充分的发挥空间。

记者来到长兴县煤山镇中心小学,映入眼帘的是与教学楼等高的标语“让每个孩子都上场比赛”。随着大课间铃声响起,操场瞬间被足球的激情点燃。记者看到,操场被分割成6块小型足球场,中高年级学生在这里进行班级对抗赛,对抗非常激烈。场地边另设有数个直径6米的圆形“笼式足球”围栏,低年级学生4人一组在其中进行对抗练习。30分钟的大课间,几乎所有学生的脸上都有汗水。

而与绿茵场的激烈对抗相映成趣,煤山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前的小广场上,当天没有比赛的学生正在“虎扑猴跃、鹿跑鸟飞”——学校将中医药特色课程与体育结合,将“五禽戏”正式安排进课间操。学生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形态与动作,舒筋活血,增强体质。

“这样的大课间一天有两次,加上课间15分钟,我们全天运动时间远超2小时。”学校党总支书记刘敏森告诉记者。

2024年5月至今,长兴县4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举办1.6万余场校内赛事,85%以上的学生参与其中,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68.78%,近视率显著下降。

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那些藏在角落的细节:在煤山镇中心小学的“近视防控特色校”奖牌旁,贴着一张字迹歪斜的纸条:“运动后,我看黑板更清楚了。”


地利

“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

长兴县人口稠密,学校生均运动面积非常有限。运动场地不足曾是长兴体育改革的最大障碍。

场地有限,创意无限。2024年,长兴县教育局与蔡崇信公益基金会各投入300万元,将全县4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边角地、硬化通道甚至树林改造成运动场。

教育质量不取决于场地的大小,而在于教育者的智慧与用心。在长兴县第二小学解放路校区,3600名学生同时参与的拔河比赛曾让学校头疼——校园面积不足,如何容纳全员赛事?他们将操场划分为多个微型赛场,分年级组进行“车轮战”。阳光大课间时,全校6个年级71个班级在规定场地循环跑,71个椭圆如精密齿轮般交错运转;“养正少年”篮球联谊赛中,四年级12支队伍在4个半场同时开赛,二人制、三人制、四人制等创新赛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竞技中感受团队精神。这种“小场地、小分组、高频赛”的模式已成为长兴县中小学的标配。“场地小不是借口,关键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学校党总支书记柴建国说。

长兴县夹浦镇中心小学的校园改造方案展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学校在休闲广场的景观树挂上迷你篮筐,把硬化通道设计成彩色跳格区,在闲置角落安置了4个笼式足球场。学校党支部书记金卫勇说:“学生现在一下课就冲出去,在走廊拐角都能踢两脚球。”

这种“见缝插针”的改造模式在全县得到推广。长兴县洪桥逸夫中学在生态广场的30株香樟树之间悬挂羽毛球网,凭空“变出”6片场地;又在树林角落里放上乒乓球桌,乒羽中心就“落成”了。龙山中学将教学楼走廊的过道和门口的地面改造成羽毛球场地,让学生下课“一抬脚”就能尽享运动;长兴县张家村花园幼儿园在滑梯旁增设了攀岩墙……

在“挤”出场地的同时,长兴县用数字化技术为运动场地赋能,提升单位空间的利用价值。长兴县第二小学城东校区在走廊宽阔处增设人工智能(AI)跳绳设备。据学校党支部书记吴国强介绍,借助设备学生可以完成跳绳自测和两人、三人跳绳比赛,同时AI系统还可以纠正学生动作,提出个性化改进建议,形成学生运动成长画像。

据钦国强介绍,长兴县正通过数字化手段推进学生体育素养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借助大数据帮助教师进行分类指导与精准教学,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做到校外锻炼“共参与、互监督”,引导家长从饮食、锻炼、睡眠、用眼卫生习惯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干预和指导,以降低肥胖率、近视新发率,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与此同时,借助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县教育局联合县文广旅体局及社区向外辐射,推动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实现了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多方开展学生体育竞技比赛,努力探索体教融合新模式。


人和

唯有成长能破解焦虑

时间充足了,场地挤出来了,怎样保证这些来之不易的教育资源真正属于体育?

“只有书记和校长真心支持了、教师接受了,‘天体周赛’才能具体落地”。长兴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涛认为“人和”是核心要素。

教育观念的革新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觉醒与行动。最初,许多书记、校长对“天体周赛”持怀疑态度:“课都上不完,哪有时间搞比赛?”为了转变观念,县教育局组织学校书记、校长分批赴重庆、成都考察,观摩体育特色学校的实践成果。

在教师层面,除了加强配齐专职体育教师、开展专业体育教师培训外,长兴县还鼓励非体育教师全员参与体育教学与活动组织。县教育局专门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0%以上的教师进行轮训,各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被纳入《长兴县学校发展性评价考核》。长兴县洪桥逸夫中学党支部书记孙源带领教师团队开发了“运动积分制”,将班级赛事参与率与教师绩效挂钩。

观念转变带来的是教师身份的重构。现在,长兴体育教师变身“校园策展人”,语文教师能执哨篮球赛,数学教师带队跳绳挑战赛,全员参与体育成为常态。在夹浦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担任足球比赛解说员,美术教师负责设计赛事海报,音乐教师创作运动会主题曲……各学科教师发挥自身特长,为校园体育注入多元活力。金卫勇表示,“全员参与打破学科壁垒,让教师深刻理解了‘以体树人’的内涵,也让学生感受到全方位的关怀与支持”。

“天体周赛”实施之初,家长的质疑声不少,“运动多了耽误学习”“比赛受伤了怎么办”……但跟踪调查显示,参与“天体周赛”的学生平均学习效率提升了15%。“运动能改变大脑功能,提高专注力。”吴涛解释。这与教育部“教会、勤练、常赛”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

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唯有行动才能化解家长的质疑。长兴县实验小学滨海校区首创“家长裁判团”,邀请家长参与班级足球联赛的判罚;长兴县第二小学白溪校区举办“篮球嘉年华”,设置亲子投篮、家庭接力赛等项目,让运动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

在采访中,有一幕令记者动容。长兴县实验小学滨海校区的“滨海杯”家长足球联赛上,一位在外务工的父亲请假回来。当他与自己的孩子同场传球时,突然发现以前需要牵着手过马路的孩子已能灵活地带球突破。“传球时,他喊我‘队友’,不是‘爸爸’。”这位父亲眼眶泛红,家长的角色也在汗水与泪水的交融中“重新就位”。

当有运动天赋的孩子在赛场上尽情释放活力,不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该怎么办?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场,长兴县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妙招。

在龙山中学打造的王牌体育IP——“龍BA”篮球联赛期间,学校会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举行甲乙丙三级联赛。其中“丙级联赛”是专门为运动能力欠发展学生设计的,比赛规则类似简化版橄榄球——学生只需要投篮触碰到篮板或“传球达阵”便可得分,即使不擅长篮球运动的女生也可以上场参与其中。“并非只有篮球好手才能上场,找到运动的快乐才是‘龍BA’的真谛。”江卫华说。


穿着“小裁判”运动马甲的学生眼神锐利,一个漂亮的“战术暂停”手势镇住全场——这是长兴县第二小学城东校区“小裁判”的赛场风采。“在赛场上,普通学生也能穿裁判服、拿哨子和体育老师一起组织比赛。”吴国强告诉记者,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除了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独创了“四环一体”裁判培养体系,成立“雏雁裁判社团”,让普通学生既能当运动员也能执哨,提升学生裁判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前体育课我总缩在角落背单词,现在全班给我设计战术、喊加油”“以前孩子回家就关上房间门,吃饭才出来,现在孩子会主动叫我们帮忙去小区跑步”“以前体育老师总被调侃,‘你的课又被其他老师借走了’,现在反过来了”……在长兴县“以体树人”实践中,体育成为重塑学生自信的载体,一系列变化证明唯有学生在体育中获得真实的成长,才能破解质疑及其背后的焦虑。

这场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探索并没有止步。2025年3月,长兴县教育局发布《2025年长兴县中小学体育发展十大支持项目》,支持学校体育科研项目,评选“最美体育人”,拿出20万元奖励学校优秀体育氛围创意项目,另用10万—20万元支持体育特色标杆学校建设……“我们还要将‘天体周赛’延伸到幼儿园和高中,让体育惠及更多学生。”钦国强对未来充满期许。

暮色中的长兴县龙山中学,最后一场篮球比赛结束了,球场仍回荡着欢笑声。当每个学生都能上场比赛,当教师、校园、家长共同成为托举的力量,教育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跃动的身影里。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