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二庭 王新颖


我是2023年入职的法官助理王新颖。今年是我入职的第二年,这两年,我从一个对法院充满好奇的“小白”,到现在能独立处理一些工作,全靠大家的帮助。我想用三个小故事,说说我的成长。

第一个故事:一份被退回的文书。

刚入职时,我接到任务草拟一份民间借贷的判决书。我信心满满地交上去,结果被法官密密麻麻的批改成了“大花脸”。法官说:“新颖啊,当事人名字写错了,金额少了一位数,这要是发出去,咱们可就成了错判的典型了。”那一刻,我脸涨得通红。但那天下午,法官专门空出时间教我:怎么核对信息、怎么标注重点。他说:“咱们干的活,一字一句都是别人的身家性命。”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第二个故事:一场“失败”的调解。

去年,我独立调解一桩因情感矛盾引起的经济纠纷。原告拿着完全不过硬的证据材料主张对方还钱,调解室周围乱糟糟的,她嗓门又大,听的我眼发直,头发蒙,急得直冒汗,脱口说了句:“你这些材料都证明不了什么啊。”没想到她直接拍桌子:“你个小姑娘懂什么!”当时我眼泪都快下来了。后来办公室的哥姐们七嘴八舌的教我:“先听他们说委屈,再讲法律,最后谈感情。”第二次调解,我憋着没插话,光是给她递了三次纸巾。结束时,她居然对我说:“谢谢你听我说这么多。”再后来,她自己带着撤诉申请来法院了。原来,有时候倾听比说话更有力量。

第三个故事:一车卖不出去的苹果。

上个月,我跟着法官去沂源找一位果农签调解书。他身有残疾生活拮据,在骑电动三轮车卖苹果路上发生事故,因为赔不起钱成了被告。虽然困难,但是他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说:“法官,我真不是赖账,我愿意赔偿,实在是苹果卖不出去...”听他这么说法官没有急着催他签分期还款的调解协议,反而果断的说“走,带我们看看你的苹果”。那一上午,我们踩着泥巴搬苹果拍照片,工作群里同事们订购苹果接龙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几个小时的时间滞销的3000斤苹果就全部卖完。苹果滞销的问题解决了,赔偿的问题也解决了。那天我才明白,结案不仅仅是写法律文书——弯下腰帮人捡起生活的苹果,让老百姓的日子能继续过下去,才是真正的案结事了。

这两年的法院生活,教会我三件事:第一,别怕丢脸,丢脸才能长脸。被批评的文书、搞砸的调解,都是最实在的“入职培训”。 第二,法律是冷的,但办案得有温度。法官会耐心包容当事人激动的情绪,书记员会暖心提醒当事人带好材料,这些细节才是法院的温度。 第三,小助理也能当“大管家”。阅卷时备注下是哪方证据,通知当事人时多一句解释与叮嘱,可能就少一个人跑冤枉路、干重复活。

最后我想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成长。门卫大爷在不方便刷脸时的提前抬杆,书记员姐姐们细致的指导,“法官师傅”那句“我教你写文书”——这些碎片拼成了我的法院前两年。未来,我会继续做个“较真”的人,较真地对待每份文书、每次谈话、每颗托付给法院的心。

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 )何依灏


我是何依灏,2022年入职淄川法院后一直在研究室工作,回顾自己3年以来的成长经历,收获之余不由颇多感慨。

记得刚入职没多久时,常有朋友问我“你在法院工作却又说自己不参与办案,那每天在忙些什么呢?”初闻此言时,我也产生过自我怀疑,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但通过3年的学习和工作我已经逐渐体会到,文字工作固然不像审判执行那样引人注目,也同样是法院工作的重要支撑,研究室的我即是司法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审判工作的服务者。

在研究室工作的3年里,我从生疏到熟练,不断感受着每一份材料所承载的重量,也逐渐发现材料工作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和数据罗列,而是链接司法实践与理论创新的重要纽带。为了做好材料工作,我不得不从一个完全的门外汉开始,逐步了解一线审执人员的工作经历,努力探索法院各个业务部门工作中的创新和难点,以确保自己能够写出真实反映基层法院实际工作情况的扎实材料。研究室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宣传,通过宣传架起司法实践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这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还是群众和法院之间的沟通渠道。为了做好宣传工作,我不断努力学习如何挖掘审判执行工作中的法治故事,学习怎样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将专业的法律语言转换成群众听得懂、愿意看的内容,让公平正义以更鲜活的方式被感知。

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我也已经参与过形形色色的法院后勤工作,这些工作虽然细碎又繁琐,但也成就了我的进步,现在的我已经知道该如何回答朋友当时的问题了,研究室的工作没有法庭上的唇枪舌剑,没有执行现场的惊心动魄,可我们用文字记录司法公正,用服务保障审判运行。在这片幕后的战场上,我们或许不被聚光灯照耀,但一份份扎实的调研报告,一次次引起共鸣的宣传材料同样是在为司法事业添砖加瓦,这也让我对能在这个岗位上贡献力量深感荣幸。希望今后可以继续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进步,以持续的专业和热枕,进一步做好研究室的各项工作,在司法工作的舞台上当一颗平凡又牢固的螺丝钉,为司法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行政审判庭 李彤


加入法院队伍已有近一年时间,从入职时的忐忑和憧憬到刚接触工作时的不安与惶恐,再到现在的踏实与从容,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并开始融入新的工作角色,回看入院来的这段经历,虽然忙碌、紧张,却也充实、美好,我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是始终对工作心怀敬畏。在法官的指导和带领下,我有幸参与了各类行政案件的办理,从案件的受理、到资料的审查、证据的质证、再到客观的认定事实、准确的适用法律,最后得出法律结论,必须一步一步抽丝剥茧、严谨细致,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法院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每一件案件都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每一份判决都影响着当事人的生活和人生,这种沉甸甸的责任,让我始终对工作保持着敬畏之心,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二是始终保持如我在诉的心态开展工作。处理一件案件,接待当事人是不能省略的环节,近一年里,我接触了各种类型的当事人,看到了人生百态。但是当事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问题。从他们的言辞和目光里,我感受到了当事人对问题解决的焦急和对司法的期待。有时候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件小案,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拿出更大的耐心和包容对去对待当事人,始终以如我在诉的理念开展工作,为群众多想一点,切实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

三是持续加强日常学习。打铁还需自身硬,丰富的专业储备和过硬的履职能力是我们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但是由于入职时间相对短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我明显感到我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学习空间。在司法实践中,新案件、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主动加强学习,持续更新法律知识,提升案件研判能力,遇到问题时才不至于手足无措,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要保持谦虚好学的姿态,主动向领导同事请教工作方法、办案思路、与当事人沟通的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是保持对法律的热爱,主动践行初心。下一步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责任心、上进心,满怀热情、饱含激情,立足岗位做好每一项工作、完成每一项任务,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本领,在工作中热烈绽放青春,努力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法律工作者,做一名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官助理。

刑事审判庭 幸善泽


我叫辛善泽,2021年从“象牙塔”毕业的我,怀揣着憧憬与向往进入淄川法院刑事审判庭工作,不知不觉间,已是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从初入岗位时的忐忑到如今的逐渐成长,每一步都让我对法院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与感悟,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与法院共同成长的故事。

一、坚守初心,于平淡中找到热爱

初入刑庭时,面对堆积成山的卷宗、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复杂繁琐的庭审程序…… 在那段时间里,我陷入“机械化办案”的焦虑中,不问缘由、不明方向,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按照固有模式做着程序性工作。“严格审查每一份证据,认真把关每一个事实”这是刑事审判工作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在一起速裁案件中,一份被告人应当签字的证据材料却没有签字,我从未想到会在这个细节上出现问题,直到承办法官发现,我才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刑事审判工作的严谨细致,这也提醒了我在之后的工作中,必须打起百分百的精神去对待每一起我经手的案件,切勿眼高手低、心浮气躁。团队的前辈们告诉我要多听、多看、多想、多问,我开始在前辈们的带领下慢慢适应,渐入佳境,也会主动加班加点,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三年多的刑庭生涯,让我也明白了“把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干好就是不平凡”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

二、常怀敬畏心,于平凡中坚守正义

“我们办理的不仅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如今更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一份判决书的背后牵动的是一个乃至几个家庭的命运。在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面对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慎之又慎,尤其在撰写、校对法律文书时,更要确保万无一失,一个错别字或一处计算错误,关乎的是刑事裁判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更关乎的是人民群众的财产与自由。刑事案件卷宗内容多、信息量大,在阅卷的过程中,要仔细审查诉讼程序是否无误、证据链条是否完整,还要准确归纳案件争议焦点,协助法官厘清审理思路,确保庭审质量。在工作实践中,更要把每一个案子都作为对自己的考验和锻炼,将自己在个案审理中汲取的经验,衍生为娴熟处理类案的能力。面对繁多琐碎的辅助性事务,务必保持极致的耐心与细心,始终谨记:扎实的业务能力是我们法院干警的立身之本

三、保持诚心,于平静中砥砺前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干好工作不能仅凭一腔热血,更需要不断提升工作效率、精进工作方法,面对愈加复杂棘手的新类型案件,我们青年干警更需要不断学习来增强知识储备,避免“本领恐慌”的焦虑。在辅助法官工作时,更要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为法官出谋划策、分忧解难,不能带有“等一等”“放一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懈怠思想。此外,还要定期回顾总结、反思不足、查漏补缺。河流裹沙,非沉淀不能清澈,唯有及时沉淀心灵、打磨自我,才能厚积薄发。

法院工作像一面镜子,既照见社会百态,也映照司法者的本心。今后,我将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立足岗位争先创优,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担当,同大家共同建设淄川法院的美好明天!

昆仑法庭 乔鑫娜


六载光阴,白驹过隙。自2019年告别律师行业,穿上庄严的法院制服,我与淄川区人民法院的故事便徐徐展开。这六年,于我而言,是扎根法治土壤、汲取养分的成长岁月;于法院而言,是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革新发展的奋进征程。这六年,我既是法院发展的见证者,也是自身成长的耕耘者,在时代的浪潮中,镌刻下属于我们的共同印记。

一、立案庭里,初心如磐启新程

初入法院,我被分配至立案庭,这里是司法为民的“第一站”,也是矛盾纠纷的“入口”。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我深刻体会到司法工作的责任重大。在这里,我学会了用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用专业解答法律的疑惑。每一次为当事人办理立案手续,每一次解答当事人的法律咨询,都是我践行司法为民初心的生动实践。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为守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筑牢第一道防线。

二、速裁团队,磨砺深耕促成长

2022年10月,我离开立案庭,进入交通事故速裁团队工作,速裁团队追求的是“快调速裁、高效解纷”,在这里,案件流转速度快、工作节奏紧,对法官助理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速裁团队的日子,我学会了在复杂的案件中抽丝剥茧,用法律的智慧化解矛盾,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法治事业的追求。

三、多岗位历练,笃行致远再出发

2024年初,我进入昆仑法庭工作,在昆仑法庭更加贴近基层,让我更深入地了解群众的司法需求,这些经历都使我懂得了司法不仅需要法律的尺度,更需要人情的温度。如今,我在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也学习了近一年时间了,在中院,我接触到更多复杂疑难案件,与优秀的法官们交流学习,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刻。

六年的时光,从立案庭到速裁团队、法庭,不同岗位的历练,我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办案经验,更是对法治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守,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与法院共同成长,始终秉持司法为民的初心,牢记公正司法的使命,与法院一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执行信访团队 姜晓珂


我叫姜晓珂,2001年生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目前在执行事务中心负责执行信访工作。

2023年毕业后来到我院,转眼间已经快两年时间。在这两年里,在领导、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我逐渐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法院干警的转变。还记得刚入职时怀揣着的憧憬与敬畏,第一次接当事人电话时的生疏,第一次处理文件和会务工作的慌乱,第一次安抚情绪激动的信访人时的不安,第一次参加执行行动抓捕当事人的紧张和刺激感,这些经历让我成长、进步,承担起作为一名法院干警的责任和担当。

截至目前,共完成关于党务、执行工作宣传信息、执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总结、新闻稿件和汇报材料30余篇,文字综合能力在工作中得到了的锻炼和提高。执行信访方面,与上级法院及时对接,配合承办人处理信访案,共参与处理信访案件80余件。

作为新时代青年法院干警,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激励自己进步,持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本职岗位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