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因其街区内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人所熟知。由于毗邻武康大楼这座地标性建筑,近年来,这里更是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点。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周边区域的如厕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困扰居民和游客的一大难题。如今,通过“多格合一”,新华路街道联合区绿化市容局,将附近一间储藏室改造为兼具年轻化、艺术化、智能化的公共厕所,不仅解决了如厕难题,更成为展现城市温度与治理精度的新窗口。

“吹哨”聚力:从居民愁盼到多部门协同作战

“以前一到节假日,看着一些游客在弄堂角落、绿化带里解决生理需求,我们老居民真是又尴尬又头疼。”家住陈家巷居民区的李阿婆回忆时连连摇头,“现在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家门口清爽多了”。

曾经,武康大楼附近有一座公共厕所,但随着城市架空线入地工程的推进,这座厕所被改造成了变电站。近年来,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周边日均客流约3万人次,周末及节假日更是超过4万人次,人流峰值可达7万—10万人次),已难以满足居民和游客的如厕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华路街道联合区绿化市容局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发现武康大楼周边的如厕需求缺口较大。在实地考察中,街道工作人员发现,部分游客因找不到厕所,不得不借用周边私人厕所,甚至在弄堂里随地大小便,严重影响了社区环境和居民生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华路街道与区绿化市容局决定将兴国路上一处变电站旁东联公司的保洁用品储藏室改造为一座便民公厕。

施工期间,通过“多格合一”,新华路街道调配专业管线迁移队伍,绿化市容部门、东联公司负责厕所施工及对周边绿化的保护,多股力量拧成一股绳,仅用了45天,就让这个“螺蛳壳”里的民生工程按期落地。

“三化”新公厕:方寸空间里的民生匠心

4月26日,公厕正式投入使用。负责公厕改造与维护的东联公司清厕班组长金立马告诉记者,这个新开放的公厕,是一个“三化”公厕。“虽然只有两个如厕隔间,但这个公厕不仅艺术化、年轻化,还智能化,如厕体验大大提升。”


记者在公厕前看到,艺术化的细节藏在每一处转角。厕所外采用了和周边老洋房一样的拱形门窗,更添一份和谐的韵味;窗户是装饰艺术派几何造型,阳光洒落时斑驳陆离;洗手台背景墙的珐琅釉面砖,光滑细腻如艺术品;黄铜材质的门把手,更凸显岁月沉淀后的质感。


走进公厕,年轻化的设计更是扑面而来。墙砖上是莫兰迪灰色调花朵,与大面积的黑色、原木色形成呼应与对照,颇具时尚感。


智能化体验也十分贴心。自动冲水马桶及蹲位、感应水龙头、感应洗手液装置,让如厕全程“零接触”。


适老适幼设计更显用心。公厕内,两间独立厕位分别设置坐便器与蹲便器,可满足不同群体的如厕需求;从入口到内部,及腰的圆管状扶手在墙面一直延伸,呵护着老人与孩童的每一次触碰;隔间里还有可折叠的儿童安全座椅;地面采用防滑砖,就算雨天也不会湿滑,为安全多添一重保障。


精细治理:小厕所带动大环境蝶变

以公厕为原点,新华路街道依托“多格合一”联动周边商户,开启了一场环境“美颜”之旅。共享单车曾是街道“牛皮癣”,如今实行“定点停车 + 潮汐调度”,一旦停放超量,运维人员就会及时到场整理。沿街商户也自发组建“单车护卫队”,每天协助规整。



月季、石竹、玛格丽特花、碧冬茄等各色花卉错落有致的生长在花坛中,宛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小花园;沿街商户还在附近设置了卡通造型的可爱摆件,已然成为了又一处“网红”打卡点……


如今,武康大楼附近区域已焕然一新,公厕周边成了“洁齐美”的样板,行人与游客共享整洁有序的空间。陈家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叶蔚然感慨:“这座公厕,是居民智慧与部门合力的结晶。未来,我们还要用更多‘微网格’妙招,把社区每个角落都雕琢成温暖人心的港湾。”从“一厕之难”到“满街之变”,这场“厕所革命”正成为上海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持续书写着小空间里的大民生、微治理里的大温暖。


撰稿/摄影:甘力心

编辑:史焕焕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