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江南的文化基因里,始终流淌着水墨与色彩交织的诗性密码。从吴门画派的淡墨清岚到明代吴彬的重彩秘境,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色墨关系”的探索。徐惠泉的彩墨人物画,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脉络中崛起的现代性实践。他以敏锐的艺术直觉打破传统水墨的单一维度,在生宣纸的纤维间构建起色墨互渗的新秩序,让江南的人文精神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了极具辨识度的视觉表达。
《温馨港湾》212cm×170cm纸本墨彩2019年
色墨语法的现代性转译
徐惠泉的艺术革新始于对“水墨至上”传统的自觉超越。他深悟中国画的色彩体系并非简单的视觉再现,而是蕴含着文化象征的精神密码。在技法层面,他将传统工笔的矿物色运用与现代材料实验相结合,独创出胶矾拓印、积色冲渍等技法,使石青、石绿等重色在生宣上呈现出斑驳陆离的质感,仿佛时光在画面上留下的自然皴裂。这种对材质特性的创造性发挥,让色彩不再是水墨的附庸,而是与墨色形成平等对话的视觉元素——浓墨勾勒的筋骨间,石色的厚重与水色的透明相互渗透,在冲突中达成微妙的和谐,如同江南丝竹中竹笛与琵琶的协奏,既保持各自的音色特质,又共同编织出丰富的和声。
《文学家朱自清》242cm×216cm纸本墨彩2011年
他的色彩哲学暗合着东方美学的“随类赋彩”传统,却又注入了现代性的形式意识。区别于传统重彩画的平面装饰性,他在色层的叠加中追求空间的纵深感,通过冷暖色调的微妙转换,在二维平面上营造出光影流动的幻觉。这种对色彩表现性的挖掘,使他的作品在保持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同时,获得了与当代视觉经验对话的能力。当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色彩激情与中国文人画的墨韵诗心在他的笔端相遇,催生的是一种既非传统亦非西化的新视觉语汇。
《清泉石上流》124cmX247cm纸本水墨2025年
人物形象的文化学重释
徐惠泉笔下的人物谱系,构成了一部微观的江南文化精神史。他拒绝将人物作为简单的叙事载体,而是将其视为文化基因的视觉具象。在历史人物的塑造中,他摒弃了传统肖像画的程式化手法,转而通过服饰褶皱的韵律、手势姿态的隐喻,传递出人物的精神气质。那些宽袍大袖间流动的线条,既保留了“吴带当风”的古典意韵,又融入了现代构成的形式美感,使历史人物在当代视角下获得了新的阐释可能。
《蕉竹雅兴》120cmx 240cm 纸本水墨 2024年
对现代人物的刻画更见其艺术匠心。他镜头般捕捉江南女性从传统到现代的形象嬗变:不再是仕女画中弱不禁风的闺阁小姐,而是兼具古典气韵与现代神采的新女性。她们的眉眼神情里,既有评弹艺人的温婉灵秀,又有新时代知识女性的自信从容。这种形象塑造上的突破,本质上是对江南文化中“柔中含刚”精神内核的当代诠释。当他将劳动者、手工艺人等普通人物纳入创作视野时,实则是在完成一次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发现——通过精微的笔触与富有感染力的色彩,让平凡生命绽放出超越世俗的精神光芒。
《苏绣》188cm×178cm纸本墨彩2014年
诗性空间的跨维度建构
徐惠泉的画面总是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江南气韵”,这种气韵来自他对空间意境的创造性经营。他将苏州园林“移步换景”
的造园智慧转化为绘画的构图策略,在人物与山水、建筑的关系处理上,打破传统人物画的背景附庸模式,使环境成为人物精神世界的延伸。那些若隐若现的粉墙黛瓦、氤氲朦胧的烟雨水色,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江南符号,更是艺术家心中理想精神家园的视觉投射。
《涉园叩芳辰》200cmX238cm纸本水墨2025年
在虚实关系的处理上,他展现出高超的控制力:实处的人物线条凝练如青铜器铭文,饱含历史的重量;虚处的色彩晕染则似文人画的淡墨皴擦,氤氲着诗意的朦胧。这种虚实相生的美学追求,让画面超越了具体的时空限定,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象征。当观者的目光在斑驳的色墨肌理间游走时,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的审美愉悦,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唤醒——那是深藏在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江南意象,在艺术家的笔下获得了现代表达的可能。
《芦笙响起》170cm×285cm纸本墨彩2017年
徐惠泉的艺术实践,本质上是对江南文化精神的当代转译。他在色与墨的交响中,既奏响了传统的深沉低音,又融入了现代的清亮高音,谱写出一曲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乐章。当许多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迷失方向时,他以坚定的文化自觉,证明了中国画在当代转型中的无限可能性——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核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他的彩墨世界所昭示的,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的成功,更是一个文化传统在现代语境中自我更新的生动范例。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艺术态度,或许正是当代中国画突破困境、走向新生的关键所在。
(文/DeepSeek)
《谷雨》 178cm×96cm 纸本设色 2022年
《林泉清韵》180cmX95cm 纸本墨彩 2023年
《我的写生日记——劳动者之歌》235cm×216cm 纸本水墨 2022——2024年
画家简介
徐惠泉,生于1961年,苏州高新区原枫桥镇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科技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通大学特聘教授,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并获奖,多次担任全国美展评委、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等。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和私人收藏。
2023年,苏州高新区设立了徐惠泉艺术空间,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