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第一代核工业人故事,致敬共和国的幕后英雄。一本记录江西修水铀矿采冶工人感人事迹的新书《核铀国魂:揭开中国铀矿采冶神秘面纱》现已上市。该书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作家杨勤良倾力创作,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第一代核工业铀矿采冶者的奋斗历程。作者杨勤良,作为核铀矿工人子弟,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这段历史,用文字传递着对这群默默无闻英雄的敬意与怀念。


作者后记(节选)

杨勤良

《核铀国魂:揭开中国核铀矿神秘面纱》一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是我八年努力的结晶。

我是在湘鄂赣交汇处的修水大山里的一座铀矿长大的。铀矿是传奇的,也是秘密的,不被外界所知晓。铀矿是生产原子弹所需要的原料,要先开采出符合标准的矿石,然后进行水冶提炼,制造成半成品后再送走,到下一个工厂进行深加工。


早期的修水铀矿条件极差。没有住房,大人小孩全部住在农村老乡家;没有自来水,生产及生活用水都要到小河或溪流里去挑。后来建设了家属区,取名“工人村”,沿着一座大山从山下建到山顶,都是一排排的矮平房。那些平房极为简陋,墙体下半截是单砖,只有八十公分高,单砖上面用竹子做墙体,再敷上石灰和红土拌匀的混合物,房顶上的瓦片是单片瓦。这种房子透风性极高,冬天冷,夏天热,它有个很有时代感的名字,叫“干打垒”。下大雨时家家户户要在室内用脸盆、脚盆接从房顶漏下来的雨水,有时候遇到刮大风下大雨,屋外倾盆大雨,屋内水流成河,床上被子、蚊帐都被雨水淋湿。


过了几年,生产形势好起来了,家属区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十来户人家可以共用一个自来水笼头。墙体全部改成了单砖,瓦片都换成三层的。职工医院的规模也大了起来,购进了X光透视机,简单的手术都可以进行了,惠及了职工及家属,也惠及了附近的公社社员。1973年秋季成立了职工子弟学校,有了中学部,适龄学生再也不用步行几十里路到马坳镇上中学了。

地方上为了支援铀矿的建设,还专门设立了银行、邮局、粮站、商店、食品站等配套服务单位,有了这些,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我是第一代核铀矿工人子弟,高中时我当班长、团支部委员。学校兴办校办工厂的时候,我曾到机修车间和汽修车间的车工房实习过。那个时候,父亲告诉我:我们这座铀矿是生产原子弹所用的原料。那一刻,对第一代核铀矿工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后来参军退役后,我回到父亲所在的铀矿,成为第二代建设者,这是我成长的地方。我在修水铀矿工作了十年,除三年脱产到省城南昌读书外,都在生产一线奋斗。


修水铀矿创建早,为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提供了部分原料,是我国核铀矿示范矿山、功勋矿山,也是成本最低的一座矿山,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的纪录。

蓦然回首,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第一代创业者,很多人已故去;活着的都是九十岁上下的人,耄耋之年,他们对当年奋斗历程记忆犹新,他们中的一些人找到我,希望我用文字记录下来那段峥嵘岁月。作家圈的朋友不断鼓励我,说我最具备条件去探索这座宝藏的秘密。

于是,八年前,我开始了这部书的采访、收集资料及写作。立足修水铀矿,从江西核铀矿群出发,面向全国的铀矿,去揭开中国铀矿神秘面纱,还原第一代核铀矿先驱的奉献精神,这就是我的初心。这期间我发表了反映修水铀矿典型人物的《冷叔不冷》《闪光的日子》《祖国永在心中》《消逝不了的山坳——幕阜山中神秘消失的矿井》《邻家的志愿军叔叔》《平凡中淬炼成钢》等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和喜爱;其中《冷叔不冷》收录于《2018中国散文排行榜》一书,《闪光的日子》获得《解放军报》第七届长征文艺奖,《邻家的志愿军叔叔》获得《解放军报》第九届长征文艺奖,这对我写好这部书,是极大鼓舞和鞭策。

我采访了第一代建设者五百多人次,采访中我被那火红年代里人的精神风貌所震撼,被一个个故事感动着。许多接受我采访的人都主动提供资料,帮助寻找采访对象。还有的老同志拿出当年的日记本给我,甚至好多老同志相约一起接受我的提问,共同回忆往昔战天斗地的场面,也有人找出当年父辈的资料及书籍送给我供我写作时参考;很多作家朋友帮助我,关心这部书的出版。我在多地档案馆还查找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这对真实、精准地再现当年原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还到1号金属矿区、大椿矿区、洞下矿点等当年前辈奋战过的战场,去追寻他们的足迹。


书中有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核工业的领导和布局,有核工业卓越领导人刘伟、苏华等人深入一线矿山的场景,也有开国上将宋任穷、许世友,开国中将皮定均等人与铀矿结下的不解之缘,还有原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关心铀矿建设的故事等,都为这部书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但是我们永远不能也不会忘记老一辈建设者在奋斗征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2025年是中国核工业建立70周年,回望先驱者的卓越功勋,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红色血脉代代相传。中国核工业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之路。我清醒地认识到,讲好中国铀矿的故事,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壮丽的画卷,弘扬第一代核铀矿工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当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