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上海海外联谊会的指导下,黄浦海外联谊会聚焦基层治理、教育医疗、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商贸服务等领域,全方位推进“区区对接”工作走深走实。去年6月,黄浦海联会组团赴港,积极推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五里桥街道与香港大埔区、观塘区结对共建。
5月6日,在原有“区区对接”工作基础上,黄浦海联会进一步延伸工作触角、深化合作内涵,在上海与香港两地同步启幕沪港“双城Talk”品牌,并举行首场基层善治沙龙。本次活动由黄浦区委统战部、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黄浦海外联谊会与沪港社团总会联合主办,黄浦香港联谊会承办,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汇聚两地基层治理专家、一线工作者、黄浦香港联谊会和黄浦新联会骨干等近百人,围绕超大城市治理难题展开深度对话。
“拼图”启新程:沪港共探治理“最优解”
启动仪式现场,代表沪港两地的两块拼图紧密连接,寓意着两地开启了基层治理“智慧火花”的深度交融。
“特区政府自2023年启动改革后,构建起了行政主导的新地区治理体系。”香港油尖旺民政事务专员余健强重点分享了香港完善地区治理改革经验。在他看来,改革后成立了顶层决策架构,也强化民政专员地区统筹职能,通过制度改革和多元化参与保障政策执行效率。余健强表示:“新体系下,区议员担当重要角色,保障上通下达,又依托志愿者力量组成关爱队,增强基层服务,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爱国者治港大前提下,提升服务效能及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介绍了黄浦基层治理中的工作经验。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治理标杆,黄浦通过“零距离家园”工程,逐步完善“街道—街区—居民区”三级“零距离家园”阵地体系,并在党建引领下构建起了“治理共同体”,成效显著。“基层治理需平衡活力与秩序,构建‘共同体’(Community)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两地案例生动展现“人民城市”理念的共通逻辑。
“机制”破壁垒:构建立体合作“强网络”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全球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俞祖成主持了圆桌沙龙环节。他提出,治理是协调多元利益,香港在区议员选举方式、文化保育及空间治理创新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对上海破解基层治理瓶颈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两地治理经验的双向互鉴既能强化基层干部队伍作为城市发展基石的作用,又能推动特大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
“黄浦与香港在基层治理中既有共通理念,也有互补优势。”在全国政协委员、沪港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樊敏华看来,上海在基层治理的人性化改善、软件提高、高科技手段等方面值得香港学习。未来,希望“双城Talk”沙龙深化经验互鉴、优化协同机制,构建立体化、常态化的交流机制。
香港观塘区议会议员张姚彬分享了基层治理的牛头角下邨案例并引发共鸣。“社区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居民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归属感。”牛头角下邨是香港标志性的公共屋邨,近年来从社区记忆到社区认同,开展一系列文化保育工作,通过“记忆载体化设计”实现情感联结。
新界大埔乡事委员会执行委员张育文介绍了乡事委员会与关爱队联动模式,通过“每周入户探访”独居老人、组织青少年足球队参与社区服务,推动“爱国爱乡”理念扎根基层。
黄浦区政协委员、黄浦香港联谊会副会长李嘉龙以红磡关爱队为例,阐释社会组织参与路径。通过清洁无物业大厦、组织基层家庭本地游等活动,搭建起政民沟通桥梁。“社会组织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回应需求,让服务可感可及。”李嘉龙总结道。
上海基层代表同步分享了创新实践经验。打浦桥街道介绍了三级零距离家园平台,通过“一街一路”改造更新老旧街区,社区服务中心年均提供修伞改被等“微服务”超万人次。
五里桥街道重点介绍了新时代基层治理“三会”制度(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的运用。他表示,“三会”制度作为解决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重要法宝,已成为上海基层治理的一张名片。
海燕博客理事长段利丽分享了青年人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以“青年智谷”创新机制为例,该模式以闯关式培训年均吸引百名青年参与社区治理,从“被动居住”转向“主动营造”,青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被激活。“当青年发现专业价值可嵌入社区,当贡献可视化,共建共治便水到渠成。”
据悉,下一步,“双城Talk”还将围绕公益组织运营、城市更新、产业发展等话题持续开展深入交流。通过深层次的互动,持续深化基层治理智库共建、人才共育,推动沪港合作从“区区对接”向“全域联动”升级,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更多优质方案,为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基层治理“样本”。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宗哲麟
图片 / 区委统战部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