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头盔”就能让因神经损伤造成的失语偏瘫患者表达心中所想,因脑梗导致行走困难的患者可以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恢复行走……这些看似神奇的行为都真实地发生在威海高区利民医院康复中心。依靠传统智慧与智能科技的融合,威海高区利民医院康复中心在神经康复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且患者满意的探索创新之路。

智慧医疗助力 康复服务升级

走进威海高区利民医院康复中心的智能康复大厅,记者立即被眼前满满的科技感震撼。失语偏瘫患者头戴脑机接口,在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康复锻炼;运动障碍患者在系统设置好参数后由机器辅助锻炼;骨折后患者在反重力跑台进行下肢的早期运动康复……


调试设备。

“医院投资1000多万建设了现在的智能康复大厅,安装了包括脑机接口、脑认知康复训练与评估系统、裸眼VR智能评测与训练系统等神经康复智能系统,此外还有反重力跑台、等速肌力训练仪、平衡功能训练仪、天轨悬吊康复训练系统、全身音波垂直律动康复训练系统等帮助神经恢复的运动康复系统。”威海高区利民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毕建飞介绍。

智能康复中心是高区利民医院重点打造的康复名片,也是医院康复领域未来几年发展的主要方向,尤其在神经康复方面,医院进行了深远的探索。具体来说,神经康复是针对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通过一系列康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的医学领域。比如脑卒中后的偏瘫、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脊髓损伤后的瘫痪,甚至像焦虑症、强迫症这类神经症导致的功能下降,都属于神经康复的范畴。

毕建飞介绍,在神经康复领域,中心专门设置安装了脑机接口与外骨骼机器人系统(BMI或BCI),直接实现了大脑和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其信号来自中枢神经系统,传播中不依赖于外周的神经与肌肉系统。中心配备的脑机接口是无创的头戴式,对人体没有任何损伤,通过虚拟现实场景,驱动外骨骼机器人带动患者完成手部康复训练及下肢步态训练,实现由被动康复向主动康复的转变,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重塑,帮助患者解决运动障碍,纠正不良姿势。

此外,康复中心还安装了省内首台裸眼VR智能评测与训练系统,是集心理康复、儿童康复、神经康复、运动康复、认知康复、职业训练于一体的智能康复系统。让患者以更自然的方式,突破场地限制在三维空间内训练,提高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和步态适应能力。另外,康复中心采用的“脑认知康复训练与评估系统”可以针对阿尔茨海默症进行无创快速辅助筛查及训练。

发挥中医药优势 铸就个性化康复服务

对于神经损伤造成的运动障碍,康复中心的康复设备也在实现智能化。“以反重力跑台为例,其不仅是一台跑步机,核心作用在于减少关节压力并循序渐进恢复功能,在减压状态下训练效果不打折扣。反重力跑台因其安全、有效、准确、科学的特点,目前广泛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截瘫、偏瘫患者的康复。”毕建飞介绍,在跑台上方放置一个气囊,可使患者体重减轻,利用气压平缓地托举起患者,使其处于一种准漂浮的状态,可以有效地减轻体重对腿部各种关节的冲击力,对于膝盖等部位起着非常好的保护作用。


指导康复治疗。

当然,在智能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威海高区利民医院康复中心在活用传统康复手段方面也从未松懈。毕建飞介绍,中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在中医康复方面开展了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督灸等,用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同时,医生还引导患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功法,通过调身、调息、调心来改善神经功能。此外,中心还为患者进行中药调理,开具活血化瘀、安神益智的中药,对患者的认知障碍、失眠等都很有帮助。

威海高区利民医院康复中心包括康复病房、2层共计1200平方米的康复大厅、6个康复治疗室、高压氧舱,开放床位46张。目前已开展神经康复、运动康复、骨折术后康复、中医传统康复、高压氧治疗等系列工作。中心以现代康复医学为主导,形成了以入院评估-康复治疗-效果评价为基础的康复流程,依托丛海波显微微创治疗团队各临床科室,探索出了一套临床救治与恢复期康复相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模式。

记者 张玉婷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