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嘴,可不只是会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还会品尝各种佳馔美味。
对于他们来说,饮食不只是对味觉的追求,更是精神境界与生活美学的体现。
他们把口腹之欲与文学、哲学和艺术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食趣”。
而这一切都得从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起,这句话直接翻译就是“粮食越精细越好,鱼和肉切得越细越好”。
而在古代,粮食精细需要先进的加工工具和方法,鱼肉要切细也需要精湛的刀工,更别说背后的时间成本了。所以,只有古代的贵族阶层或者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群才能享受得起。
当然,孔子的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饮食礼仪与道德修养的结合。
《诗经》中的“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更是展现了宴饮中的雅意,奠定了文人饮食重礼、重情的基础。
魏晋时期,文人饮食又多了几分隐逸之味。
无论是竹林七贤以酒寄傲还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饮食观,都把饮食与隐逸精神相结合。
西晋的张翰为了不卷入八王之乱,借口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辞官回到了吴松江畔。这种“莼鲈之思”成为了文人以食明志的经典符号。
到了唐宋时期,诗烹词煮的时代,文人饮食也呈现了一片繁荣。
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绿蚁新醅酒”展现了简朴的诗意,更多的是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
但到了苏轼这,就是尽显豪放了。他创制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羹……传世至今;
他吃河豚放话“值得一死”,还写一了一篇《老饕赋》把饮食升华到了至高的艺术!
不过,这一时期还有一位“吃喝达人”,那就是陆游,他一生写过300多首饮食诗,而和饮食直接或间接有关的诗据说有3000多首……
陆游一首“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道尽了文人对极致之味的执着。
到了明清时期,文人饮食的理论体系已经很成熟了。
李渔的《闲情偶寄》提出了“蔬食第一”的本味论,指的就是竹笋兼具“清、洁、香馥、松脆”四大优点,“能居肉食之上”,并称其为“蔬食中第一品”。
袁枚的《随园食单》系统总结烹饪美学,将43种烹饪法对应文章技法,,强调“戒耳餐”(跟风)、“戒目食”(浮华),标志着文人饮食哲学的系统化。
从上面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文人饮食到底在追求些什么。
食材审美:以雅为尚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记录了梅花汤饼、蟹酿橙等美食,把时令风物入馔。
里面既有朴素的饮食美学,又有清雅脱俗的诗词,还有各种食疗养生。
宋朝的文人还用梅花积雪来煮茶,这种行为本身就赋予了茶水“雅”的象征。
这种“雅”还体现在了菜肴命名上。比如苏轼把烧饼称作“为甚酥””,佛印把酒称作“错著水”,都是文人赋予食物的趣味。
烹饪哲学:道法自然
对文人来说,“自然”是一种精髓。
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要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到了袁枚这,他主张的是“物性自逞”,反对“穿凿”,也就是不能过度加工、混乱搭配。
而李渔也提出了“蟹宜独味,不可搭配”,这些都体现了文人“大道至简”的饮食观。
食事雅集:空间美学
对于文人来说,“吃”不仅是在食物本身,器物与环境同样很重要。
文震亨《长物志》主张“金银为下品”,推崇素陶古铜的“雅器”标准,认为器皿不仅不能喧宾夺主,还要衬托出食物的精美。
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曲水流觞”把饮食与园林艺术结合,创造了动态的宴饮空间。
而红楼梦中也有“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烤鹿肉场景以及吃蟹与赏菊、赋诗为一体的螃蟹宴场景,这些都把饮食与园林、诗词、器皿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综合的艺术体验。
饮食文学:以食载道
张岱的《陶庵梦忆》以追忆“乳酪”来表达自己的味觉乡愁。
曹雪芹也以“茄鲞”来暗讽贾府这样的贵族门庭奢靡非常,饮食成为了社会批判的载体。
以上这种传统至今还在延续,比如汪曾祺写高邮咸鸭蛋的“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正是文人饮食美学在现代的余韵。
饮食之趣,终究是生命情趣的镜像。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文人饮食的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