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安徽省劳动模范、枞阳县青园心家庭农场负责人余青青(中)在采摘西红柿。2014年,余青青回到枞阳县枞阳镇新丰村,流转38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种植基地产出各类蔬菜1200吨,产值450多万元,带动100多个村民就业。王章志 摄

“五一”假期刚过,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劳动者,会发现“劳模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在安徽的社区巷陌、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和校园课堂里,一群普通人正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劳模故事。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点滴坚守与创新突破,编织出一幅充满温度与力量的劳动者群像。

银发先锋暖万家

在合肥经开区芙蓉社区,74岁的田敏华是居民口中的“暖心大姐”。这位曾获“合肥市劳动模范”称号的老党员,退休后凭着医疗专长扎根社区,为老龄化严重的翠微苑小区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她组建的“暖心志愿服务队”为75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提供理发、送药服务;化身“健康管家”,带领志愿者为高龄老人筑起健康屏障。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将文化培育作为社区治理的“金钥匙”,成立“翠微艺术团”,开设12个兴趣班,让200余名居民在歌舞戏曲中从“旁观者”变为文明劝导员、矛盾调解员,推动小区实现从“管理混乱”到“和美家园”的蝶变。

同样闪耀“银发力量”的还有84岁的周启文。他居住在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二里街社区。自2017年创立雨花堂书苑以来,这位退休老党员免费教授书法,每年举办交流展,累计服务超800名居民。他的备课笔记已用到第5本,春节写对联活动更是让传统文化“活”在社区。在二里街社区,居民们从“面熟不打招呼”到亲切唤他“周老师”,甚至有孩子将他的故事写进作文。周启文用翰墨丹青串联起邻里情谊,如今,雨花堂书苑已成为蜀山区党建领航基层治理的示范窗口。

而在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健身舞蹈教练曹咏梅则用艺术点亮“宝妈”们的生活。面对因育儿陷入自卑的年轻母亲,她自编教材开设免费形体班,带领零基础学员登上省内外舞台,用“美丽合肥”“大唐盛世”等原创节目证明“每个平凡人都能绽放光彩”。

青春力量润乡野

如果说老一辈用经验智慧温暖社区,33岁的陈子双则以青春活力注入公益新篇。这位“宝妈”理发师每周带着黑色工具箱穿梭于合肥市庐阳区建华社区,为独居老人、退役军人义剪。4年间服务超300人次,最忙时2小时为12位老人理了发。遇到行动不便者,她便“上门服务”。

这份坚持源于师傅的传承和居民的反馈:曾有保安因她的一次义剪,主动帮她解决难题,让她感受到公益的“双向奔赴”。孩子一句“我妈妈开了一家爱心理发店”,成为她最骄傲的勋章。在她看来,公益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用一技之长温暖身边人的日常。

在枞阳县铁铜江心洲,“80后”余青青放弃广州的稳定工作,成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作为枞阳县青园心家庭农场负责人,2014年她流转250亩土地种植莴笋,首战告捷;2015年因盲目引进台湾花菜受挫,却由此学会“看市场种地”。她聘请专家授课,自学种植技术,到山东寿光、马鞍山和县等地取经,逐渐成为种植能手。

2019年,她整合资金新建智能大棚,加装物联网系统,实现精准浇水施肥,并以每年 8%的分红反哺村集体。她优先雇佣江心洲老人、妇女和贫困户,常年用工35人,高峰期每日百人,帮助唐真华等贫困户脱贫。她创办生鲜直销馆,“线下收购、线上销售”帮助村民打通销路,累计赠送苗种1万余株,举办种植讲座12期。从“大学生”到“安徽省劳动模范”“中国好人”,她用10年光阴让荒芜土地变成 “绿色银行”,让“一人富”变为“大家富”。

匠心淬炼强国梦

从社区温情转向轰鸣车间,另一群劳动者正在精密仪器与钢铁洪流中诠释工匠精神。在合肥经开区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85后”党员黄奎是精密制造领域的“明星”。作为数控镗铣床班长,他扎根一线16年,从普通技工成长为技术带头人。2022年,他创新编制PAMA数控镗铣床加工工艺,将4台设备组建成高效生产线,推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面对“PHS3+CN热成型设备”油缸孔加工难题,他采用刀盘与倒角刀结合工艺,成功攻克技术瓶颈;处理层压机超重工件时,他巧借双行车吊装配合新编程,节省数十万元起吊费用。

据介绍,黄奎主导10余项工艺改革,实现产品一次合格率100%、交付率99%、返修率0%的优异成绩,参与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项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助力2个项目分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作为“担当”志愿队成员,他定期慰问孤寡老人,用行动诠释着产业工人的社会责任。

在合肥江淮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韦民是深耕铸造行业38年的“老将”。从基层技术员到技术领军者,他主导开发 13种发动机缸体新产品、400余个其他产品,其中3个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11个为省级新产品。在开发重卡柴油机缸体时,他通过改造工艺流程、设计运芯线等,成功实现量产;研制119弹体时,创新设计反向芯头固定砂芯,解决砂芯上浮难题,顺利完成10万件订单。

他成立“韦民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在蠕墨铸铁研制、汽车轮毂轻量化等领域取得突破,《球墨铸铁生产汽车轮毂技术》项目荣获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8年来,他发表多篇论文,申请30余项专利,用“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的工匠精神,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创新治理聚合力

当个体星光汇聚成星河,更需要制度化的纽带凝聚力量。在合肥市包河区同安街道,工会主席邓清之探索出一条“工会+商会”的创新之路。他牵头成立“两会并进工作部”,首创工会主席兼任商会党支部书记、商会秘书长兼任工会副主席的模式,实现组织互认、工作互助、平台互济。通过“同约同频同盟,安企安工安心”的理念,工会与商会合署办公,在服务企业与职工中形成“大合唱”。

他带领团队开展“讲百年党史,看辉煌成就”“访百家企业,听百家故事”等活动。同时,推动“新徽菜・名徽厨”培训、“百日修复千颗蛀牙”等公益活动,惠及众多职工。这种“资源共享、利好兼收”的模式,不仅让同安街道总工会荣获多项市级荣誉,更成为兄弟单位调研学习的典范。

邓清之深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在他的带领下,同安街道工会组织建设成果斐然:截至今年5月,建立基层工会325个,涵盖单位1498个,发展会员32475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工会联合会吸纳11169名劳动者。他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98份,覆盖职工29012人;组织劳动竞赛、文体活动48场,参与职工7300余人;建立“合肥工会幸福驿站”2家、户外劳动者驿站13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送清凉2360人次。这些数据背后,是他对“把基础性工作做实,把经常性工作做好”的执着坚守。

从田敏华的“退而不休”到周启文的“翰墨传情”,从陈子双的“剪刀温情”到邓清之的 “工会创新”,从黄奎、韦民的“匠心筑梦”到余青青的“田间耕耘”......这些身边的“劳模”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郑茹

id="">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